《我们仨》读书笔记(6篇)《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一篇: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
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生边。
低调、与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的感觉。
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
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
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
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
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
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俩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
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
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
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
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
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
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
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
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
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了解和明白了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
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二篇:3这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它有个通俗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钱钟书温馨的家。
在这个家中三个互相守护的感故事。
它好像一抹清风,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热,陪伴我的暑假。
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一个家庭的互爱,不多不少,似他们每句话前加上的“我们仨”成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
故事从梦引入,“在一个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她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当她向钱钟书讲起这个梦时,钱钟书只是淡淡地说,老了。
是啊,转眼间,他们老了,两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风雨,无论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样一个学者的家庭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为这个家庭带来许多的欢笑。
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像两位老的跨龄好友。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却总是相处的愉快,家里始终洋溢着温馨。
好景不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轻易的失散,抒发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遗憾。
杨绛开始对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生经历为基础,探讨生老病死这一生规律,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们仨最终只剩下一个,哪怕再辉煌,也不可能再和从前一样了,但她说“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家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却被真切地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掩上书,一种感慨由然而生。
家,是每个的避风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多么的劳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会彻底的放松下来。
所以,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三篇:《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
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
第三部分则是三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
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
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
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
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四篇:我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生实苦”,听见的不免一阵打趣,“知足常乐”。
让我想起一副“常想一二”的题字,寻其原委,竟来自“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偶尔细想一下,觉得很是具有智慧。
早先读起季羡林先生的《八十述怀》《九十述怀》,看到了一个老的“絮叨”,文章中洋溢着偷得浮生的小确幸,又不时表露出对回归的从容,让我在寒夜中为之一振。
后来,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精神。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
它描述了一个梦境,梦中老与另一半走散了,焦急地寻找却始终找不到。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古驿道上,梦境与现实交错,失去两位至亲的痛苦回忆,恍惚地好像天命一般。
第三部分:我一个思念我们仨。
老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先生、女儿钟瑗同行一路的生活形态,从海外留学的趣事,到生育女儿的喜悦,再到归国后的谨小慎微,一家熬过了浩劫年代,走过了平和的三十年,仅留一于尘世间。
杨绛先生于93岁完成此书,原本以为这本书的“智慧”分量太重,可实际读起来却很轻快,比如: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钟书说,“墨水呀!”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
回家后钱钟书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又比如:杨绛是在新式家庭长大,钱钟书却出生于家教森严的旧式家庭,他们俩的婚礼仪式是新旧参半,婚礼前,钱钟书向杨绛父亲说明,在钱家婚礼必须磕头,杨父认为这是旧朝废礼,大为不快,可杨绛却表示这不过是“礼节而已,不重要”。
每次回到钱家,杨父都幽默地说,又要去“做媳妇”了。
因为见不得别的书里有太多沉痛,所以第二部分我是最后才粗略翻了一遍,即使是这样,也无法阻挡那排山倒海的苦楚,想想自己,想想那么多悲欢离合,也许世间走一遭,苦难就是生的标配,我们所挣扎的,不过是一点零星的念想,不肯屈服的念想。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五篇:花落满地无惜,深情只为边旁树。
花儿总是这样不惧万践踏的痛苦,每年都要为钟意的大树献上自己的养分。
小时候的我只会对此厌恶不己,因为落花阻挡了我前进的步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才明白这是花对树的痴情。
小时候追看电视剧,总是喜欢看君王为她喜爱的妃子抛下一切,只为与她相守,所以羡慕诸如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故事。
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才发现古代君王冷薄无情,大多数位高权重者怎会为了这虚无缥缈的东西舍去荣华富贵。
直到这时才真正明白帝王无真情,深情只在凡间,就像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
为了更加了解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我特意去读了杨绛老师的《我们仨》。
因为没有更多的了解,我莽撞的翻开了它。
先是杨绛老师与钱钟书先生的旧照,他们彼此眼中的深情,就连我这个过客都能轻而易举的看了出来,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怀着对杨绛女士和钱钟书先生的尊敬,我认真地阅读每一个文字,读到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的结尾时,我不禁泪眼盈眶,因为这本书是在杨绛老师的女儿和丈夫去世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我不能想象杨绛老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书写这本具有浓厚情味的书的,字里行间中根本看不出有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家一样的平平淡淡但浓郁的情昧。
原谅我笨拙的文字写不出她对女儿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样的乐观与深情,这太重了,压的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联想出一份情意,那样的快乐,那样的幸福。
书中杨绛女士这样写到;“我活的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无论是女儿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后,杨绛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的强大,让我十分敬佩。
有说能撩动帘的风,必定是迷路的风,因为那风是追赶乌云的,终究留不住。
但杨绛女士并不是这飘忽不定的风,她是那深情的花,守护着她的大树,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心甘情愿,那样的执着。
执笔完毕,往窗外一看,那花儿正与她的大树共眠呢。
《无题》落花满地无惜,万践踏不惧伤。
月月年年复此行,深情只为边旁树。
《我们仨》读书笔记第六篇: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
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生的一种思考,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想过一种怎样的生。
“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送黑发的心酸。
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我们仨》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
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成为他们一样恬淡的,有一生所爱的,有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坚持的事,这便是最好的生。
“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追求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
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
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
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的烦扰和烦恼。
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的心往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