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头痛腹痛胸痛的急救ppt课件

急性头痛腹痛胸痛的急救ppt课件

高血压危象抢救流程
第二节 急性胸痛
主要内容
(一) 概 述 (二)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三) 主动脉夹层 (四) 自发性食道破裂
一、概 述
(一) 病因及鉴别诊断 (二) 快速评估及急诊处理
胸痛的鉴别诊断
器官/系统 心脏血管
胸肺 消化道系统
危重症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心脏压塞 肺栓塞 张力性气胸
心理性过度通气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理生理 机制
急诊处理
临床特点 及危险分层
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
易致血栓栓塞 血液成分
动脉粥样斑块
易损性心肌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1
胸痛 胸部不适
体征
2
神志变化 周围灌注状况 出汗情况 肺部啰音 颈静脉怒张 心音改变
辅助检查 3
心电图(ECG) 早期心肌标志物 超声心动图
NSTEMI
心肌标记物不升高或轻微升高 静息心绞痛 初发心绞痛 恶化心绞痛
UA
心电图及缺血性胸痛患者危险程度
高危组(>1)
中危组(=1) 低危组(<1)
有心肌梗死病史, 致命性心律失常
晕厥,已诊断冠心 病
青年人心绞痛
可疑心绞痛
确定为冠心病
老年人可能心绞痛 1个危险因素、 无糖尿病
伴有症状的ST改变 可能有心绞痛 糖尿病和另外3个危 险因素
T波倒置< 1mm
前壁导联T波明显改 ST段压低≤1mm, 正常心电图

R波直立
导联T波倒置
≥1mm
可疑缺血性胸痛患者 近期死亡和非致命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高危组
中危组
低危组
胸痛>20分钟,休息不 胸痛>20分钟,已缓解 胸痛的频率、时间
缓解
中度可能的冠心病
程度增加
与缺血有关的肺水肿 静息心绞痛>20分钟
心肌标志物变化的特点
心肌标志 开始升高时间 达峰值时间 持续时间 物
CK-MB 3~12h
18~24h 36~48h
肌钙蛋白 3~12h T/I
18~24h 10~24d
诊断及危险分层
WHO诊断标准
①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 ② ECG特征性演变; ③心肌标志物升高
STEMI
ST特征变化不显著, 心肌标志物检测意义更大
相关冠状动脉致梗死部位的ECG特征
梗死部位 前壁 前间隔 前壁+侧壁 下壁
下壁+右室
下后壁
后壁
侧壁 前侧壁
下侧壁
后侧壁
相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右冠状动脉近端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高血压 次急症
也称为高血压紧迫状态,指血压急剧升高而 尚无靶器官损害。允许在数小时内将血压降 低,不一定需要静脉用药
诊断依据
病史 血压
靶器官 损害
高血压病史
血压急剧升高
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脑病 肾功能不全 视乳头水肿、渗出、出血
治疗
1 降压 2 保护心、脑重要器官 3 原发病的治疗 4 过渡至常规抗高血压治疗
挽救心肌
溶栓禁忌证
溶栓
明确3个月内 颅内出血史
严重头面 创伤
未控制高血 压或脑卒中
活动性出血 或有出血因素
三、主动脉夹层
(一) 病因及病理分型 (二) 临床特点及诊断 (三) 急诊处理
食道损伤
骨骼、肌肉、关节
急症诊断
不稳定心绞痛 冠状动脉痉挛 变异性心绞痛 心肌炎
气胸 纵隔炎
食道撕裂 胆囊炎 胰腺炎
神经系统 其他
非急症诊断
心脏瓣膜病 主动脉瓣狭窄 二尖瓣脱垂 肥厚性心肌病
肺炎 胸膜炎 肿瘤
食道反流 消化性溃疡 胆囊炎
肌肉劳损 肋骨骨折 关节炎 肿瘤 非特异性胸壁痛
脊神经根受压 胸廓出口综合征 带状疱疹
病理 生理
高血压病 小动脉病变 肾损害 微血管内凝血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强 烈兴奋
靶器官 急性损害
血压突然升高 升高幅度较大 病程进展急剧
概念
高血压 急症
指高血压伴有急性进行性靶器官病变,舒张 压>130mmHg,需要立即降压治疗(但并 不需要降至正常范围)以阻止或减少靶器官 损害,常需要静脉用药
相应导联 V1~V4 V1、V2
V1~V6、Ⅰ、aVL Ⅱ、Ⅲ、aVF
Ⅱ、Ⅲ、aVF、V1、V2、V3R~ V5R
Ⅱ、Ⅲ、aVF、V1、V2、V7~V9
V1、V2、V7~V9
V5、V6、Ⅰ、aVL V3~V6、Ⅰ、aVL
Ⅱ、Ⅲ、aVF Ⅰ、aVL、V5、V6 V1、V2、V7~V9 V5、V6、Ⅰ、aVL
活动耐量降低
ST或R波降低
一个危险因素,但非糖 2周至2个月内新发心绞
合并高血压
尿病

静息心绞痛伴晕厥
年龄>65岁
心电图无改变
ST段>1mm
心绞痛和T波动态改变
肌钙蛋白T、I
病理性Q波或多个导联
ST段压低<1mm
急诊处理
急性冠脉综合征救治流程
院前
溶栓治疗
处理 般治疗
再灌注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约15%
病理生理机制
病理生理 机制
出血的部位、出血量 脑内血肿、血管痉挛 脑组织移位或脑疝
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约为30% 再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1%
主要临床表现
1 发性剧烈头痛 2 呕吐 3 意识障碍 4 脑膜刺激征 5 血性脑脊液
诊断
辅助检查
发病特点
发病诱因
1)脑脊液检 查 2)脑 血管造影 3)头颅脑CT 4)磁共振成 像 5)眼底检查
第一节 急性头痛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3 高血压危象
一、概 述
临床特点
常见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概述
治疗
治疗原则 常见头痛
处理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头痛的常见病因
头痛的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体征
一般检查
神经 系统检查
头痛 体征
CT检查
颅内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 出血
治疗
脑血管痉挛 防治
绝对卧床休息 止血 适当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
抢救流程
外科 治疗
脑积水 防治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癫痫性头痛
高血压脑病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膜炎 偏头痛
继发脑出血或脑梗死
三、高血压危象
(一) 病理生理机制 (二) 临床表现 (三) 诊断依据 (四) 治 疗
病理生理机制
治疗
治疗原则
对症处理 治疗原发病
Text
常见头痛处理
(1)偏头痛 (2)丛集性头痛 (3)颈性偏头痛 (4)肌收缩性头痛 (5)神经炎头痛
头痛诊治流程 图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 病 因 (二) 病理生理机制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 治 疗
病因
Text2
颅内肿瘤卒中 血液病、中毒 抗凝治疗并发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