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经济思想史期末重点

简答一⒈孔子的义利思想1)义以生利“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唯独礼器与名爵,不能够借给别人,这是您的职责啊。

(您通过封授)名爵而获得(臣子的)信忠,因臣子的信忠才能帮您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得好才会使人遵守礼法,人人遵守礼法才会做仁义之事,对人仁义则利人利己,获得好处。

使普通的百姓都能享受利益,获得好处,这才是为政(治理国家)的大事啊。

(2)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患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3)取之有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福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如果你这个国家有治国之道,但是结果还是贫穷,那么是耻辱的如果你这个国家没有治国之道,就算你是富贵的,那么还是可耻的⒉孔子的财政思想①国家财政开支方面——节用论在礼仪上的消费,孔子主张“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讲究铺张扬厉和形式排场.外事礼仪中,孔子也认为要张扬。

“子贡欲废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活羊。

孔子说:“子贡啊!你爱惜羊,我爱惜礼。

”(②以“周礼”为统摄的财政思想③维护“籍田以力”反对“初税亩”和“相地而催征”的财政观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讳言财利的财政观⑤重本轻末的财政思想⑥“敛从其薄”、“节用”的财政支出思想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收入思想⑦藏富于民的财政分配思想⑧注重公平,统筹兼顾的财政分配思想)可作参考适当补充二⒈孟子的恒产论及其影响恒产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持“善良习惯”的必要条件。

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

影响:我们衡量古代思想家某一种主张究竟是进步还是落后,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这种思想可能的实践后果。

孟子从安定社会秩序出发,为私有财产制的建立作了辩护。

在土地私有制广泛发展的战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孟子的“制民之产”的恒产论主张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经济思想。

(孟子主张人民应有"恒产"。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拥护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恒产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业的财产,在当时条件下,最主要的财产却是土地"①。

意即孟子所说的恒产,就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

笔者认为,孟子所说的"恒产"是就直接生产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经营土地的权益而言的,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

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只是把土地分给直接生产者固定地占有和使用而已。

所以孟子的"恒产"论不是拥护土地私有,而是维护农民稳定地占有、使用土地的权力,战国中期,由于广泛存在的个体农民在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下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无法进行再生产,这时孟子倡导"恒产",对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生产是有利的。

)有两种理解。

⒉井田制思想的蓝本“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滕国虽然地万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农夫。

没有(做官的)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

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

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

(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

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

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

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

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三老子的经济思想及影响经济思想:1、知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危险。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尚足矣。

”罪孽没有再大于任情纵欲,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罪过没有再大于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⒉去奢崇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祸令人行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⒊反对工艺技巧“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4、对私有财产的态度“生而不有,为而不持”生养了万物而不强加自己的倾向(使其发展);有作为于万物而不因功成业就自居“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

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

⒌理想社会——小国寡民“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

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

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影响:被后代思想家利用来作为反对政府经济干涉政策的理论依据。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给老百姓摊派赋税老百姓就可以富裕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不做什么而老百姓自己就可以养活自己“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什么欲望老百姓就自然的朴素生活“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应该象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轻“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

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

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

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要以正大光明的方法安邦定国,要出奇制胜、灵活用兵(①老子的思想客观上迎合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缓慢和墨守成规的倾向,满足了统治维护其生产方式的要求,因而为一些古代正统经济思想所吸纳,对历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②老子崇俭、节欲、不积的思想无论对广大劳动者产生积极影响。

崇俭、节欲一方面可以限制有限的劳动产品无节制地用于过度地消费。

另一方面,又可以限止剥削者残酷剥削、聚敛财富的欲望,减轻百姓所受剥削压榨的痛苦。

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希望均贫富和反对社会财富极端不均的愿望,成为历史上不断兴起的农民起义的理论根据。

③现代社会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所主张的“国家不干预”或“最小干预”法,可以从老子所主张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思想中找到承脉。

)四⒈商鞅的经济思想①财富概念“农则易勤,勤则富”“粟爵粟任则国富”②自利观念“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

”百姓的本性,是饥饿了就寻找食物,疲劳了就寻求安逸,悲哀了就找寻欢乐,受辱了就求取荣誉③贫富观念“强者必富,富者必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④抑商思想”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人民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

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

什么叫轻治?即农民穷而商人富。

所以粮食贱而钱就值钱;粮食贱农民就穷,钱值钱商人就富。

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那么手工业者获利,而游荡求食的人也增多。

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而获利最少,不如商业和手工业者。

⑤农战政策(1)直接以政治手段予以鼓励农业:以官爵劝农战,招徕外国农业人口(2)采取经济措施鼓励农业:提高谷物价格,管制粮食贸易,对农业实行轻税⑥定分论。

他把明确法令称为“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