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句类型:用词不当。
1、大厅里摆满了看演出的观众。
“摆满”改为“坐满”。
2、我站在操场上,仔细地看着练习身体的同学们。
“练习”改为“锻炼”。
3、王磊舍己救人的动作,感动了周围的群众。
“动作”改为“行为”。
二、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1、我们班取得了竞赛第一名,大家的心里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心里”改为“脸上”。
2、小组讨论会上,大家的发言很猛烈。
“猛烈”改为“踊跃”。
3、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明确”改为“端正”。
4、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富强”改为“富裕”。
5、李老师上课时对我们的态度非常严格。
“态度”改为“要求”。
6、当我递上了茶杯,妈妈的脸上现出了愉快的心情。
“心情”改为“表情”。
7、小明的姐姐陆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陆续”改为“连续”。
8、我们来到公园,观赏美丽的情景。
“情景”改为“风景”。
9、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迅速的开展。
“开展”改为“发展”。
10、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的好办法。
“方法”改为“习惯”。
11、我们要发挥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传统。
“发挥”改为“发扬”。
12、我决心努力克服学习中不好的坏习惯。
“克服”改为“改正”。
13、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人”改为“行为”。
三、病句类型:成分残缺。
1、异口同声地说:“赞成!”
改为: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赞成!”
2、老师要求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前添加“端正”。
3、大家必须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必须”后面增加“养成”。
4、哥哥最喜欢打篮球和足球。
“足球”前添加“踢”。
5、今天该我值日,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改为“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整理得整整齐齐”。
6、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清洁、讲卫生。
“讲卫生”后面添加“的好习惯”
7、她围着一条白围巾,一件红衣裳,好看极了。
“一件红衣裳”前添加“穿着”。
四、病句类型:归类不当。
1、我爱看《小蜜蜂》、《小溪流》、《小学生学习报》等课外书。
去掉“《小学生学习报》”。
五、病句类型:词序颠倒。
1、春天的景色我觉得十分美丽。
改为:我觉得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
2、河水倒映在云朵里,显得更白了。
“河水”和“云朵”互换位置。
3、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香山的秋天”改为“秋天的香山”。
4、我校请解放军叔叔经常作报告。
“经常”放置在“请”的前面。
5、盲姑娘看见有人进来,连忙站起来让座。
“盲姑娘看见有人”改为“有人看见盲姑娘”。
六、病句类型:语义重复。
1、你必须一定要认真负责。
去掉“必须”。
2、校园里生满了白的、红的、黄的等五颜六色的花。
去掉“白的、红的、黄的等”。
3、我带着笔、尺、橡皮和文具去参加教学竞赛。
去掉“和文具”。
4、老师布置的所有的一切习题,他都做完了。
去掉“所有的”或“一切”。
5、每次老师提问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去掉“首先”或“第一个”。
6、爷爷常常给我们讲起从前有趣的往事。
去掉“从前”或“往事”改为“事情”。
七、病句类型:前后矛盾。
1、他的语文作业基本上全部完成。
去掉“基本上”。
2、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年多前刚刚发生的事情。
去掉“刚刚”。
3、我敢肯定,明天大概要下雪。
去掉“大概要”。
八、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1、言行不一的人是一种坏作风。
去掉“的人”。
《红星照耀中国》
1.《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2.《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谁?他记录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所见所闻?
答: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3.《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4.《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1)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
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
5.《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者所写的事实。
6.《红星照耀中国》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7.《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与此相关的内容重点有两个: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8.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答:埃德加.斯诺(1905-1972)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1930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
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
他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9.斯诺探求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斯诺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
10.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