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2)二、编制说明 (2)1.编制依据 (2)2.编制原则 (2)3.编制范围 (3)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1.组织机构 (3)2.监控量测管理 (3)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4)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4)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5)3.观测频率 (5)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6)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6)1.作业准备 (6)2.技术要求 (7)3.施工顺序 (7)4.观测频率 (8)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8)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8)七、观测实施流程 (9)八、报警方法 (11)1.稳定控制标准 (11)2.报警流程 (11)九、监测技术要求 (12)1.人工巡视 (12)2.裂缝监测 (12)3.监测频率 (13)十、监测设施保护 (13)十一、安全管理 (13)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4)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4)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4)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

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

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1.编制依据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

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1.组织机构2.监控量测管理2.1测量队承担项目的量测任务。

2.2现场测量人员负责埋点、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工程技术部。

2.3测量工作按量测计划实施,并与现场施工紧密配合,不得中途中断工作。

2.4测点须牢固,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2.5监控量测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位移桩采用C20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长50cm,埋深深度应不小于40cm,桩顶外漏10cm:位移桩中钢筋超出预埋2cm为宜,整个钢筋长度为40cm,钢筋顶磨平并有十字。

位移桩采取在小型预制场进行预制集中预制,预制完成后拉入施工现场进行预埋,开挖埋置时应注意桩周围回填土夯实,并在桩顶20cm段用C20砼浇筑确保稳定性。

观测桩大样图每个检测断面不得大于50m,位移桩设置在边坡平台上,当遇到地质条件较差,适当的加密。

高填方观测桩布置横断面图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于路基中心线外50米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水准基石,路堤升到一定高度时,为了减少沉降观测由路面水准传递到路面的高差影响,可将水准点传设到附近原固定的结构物上。

转点精度要求使用二等水准往返测量,高差闭合复核规范要求。

3.观测频率沉降观测的频率取决于沉降量的大小,加载方法。

通常要求观测的次数能反应出沉降的变化过程又不遗漏变化时刻。

施工期每填筑1-2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层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7天至少观测一次。

当填筑至路床顶后,预压期1-2月,每月观测两次,以第二个月起视沉降速率变化情况观测1-2次,直至预压期结束。

从营运开始至设计观测期间隔一个月观测一次。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如沿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1.0cm/天,或水平位移速率≥0.5cm/天,标志为不稳定状态出现,应立即停止加载(填土),当停止加载后每天仍需进行观测,当连续三次沉降量或位移量在控制范围之内时,才能继续加载后填筑施工。

当填筑至上路床顶面时,采用双标控制,即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连续两个月的观测沉降量每月不超过7-8mm,确定为沉降稳定,此时方可卸载并开始路面填筑。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5.1观测做到四个固定:固定测量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后视尺读书、固定测点及转点;5.2观测时必须携带尺垫,严禁用砖石或不用尺垫作为转点;5.3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填写沉降、位移观测记录;5.4做好沉降和位移观测成果整理,成果整理时,首先检查手薄中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观测限差是否符合要求,文字说明是否齐全。

然后将观测数据填入观测记录表,计算两次观测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

为清楚的表示时间、填土高速和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应绘沉降点的时间-高度-沉降量关系曲线。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在任一测点上前后视距累计(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m)一等DSZ50、DS05≤30 ≤0.5 ≤1.5 ≥0.5二等DS1、DS05DS1≤30DS05≤60≤1.0 ≤3.0 ≥3.0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1.作业准备1.1内业技术准备在软土路基段落施工前,根据软基换填变更确定换填方案,明确观测位移、沉降观测的技术标准、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频率、观测步骤、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等。

1.2外业技术准备测量队测量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技术人员共4人组成位移、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软土路基位移、沉降观测工作。

2.技术要求2.1观测断面的设置原则:路基观测断面设置在软土地基段落范围内。

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平均5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和过渡段应适当加密。

在和结构物过渡段范围内需设置不少于1处观测断面对路基位移沉降进行观测。

2.2观测点的布置: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两处边坡台阶各设置一处位移、沉降观测桩,观测桩类型同高填方路基观测桩相同。

其预埋应牢固可靠。

详见下图软基处理段落沉降观测布置图2.3测量要求:测量精度按国家Ⅱ等水准测量标准进行。

3.施工顺序施工顺序为:埋设观测桩路基填筑第一层测量放样坡脚及边坡观测桩埋设填筑路基采集数据数据分析。

4.观测频率沉降观测的频率取决于位移、沉降量的大小,常要求观测的次数能反应出沉降的变化过程又不遗漏变化时刻。

施工期每填筑1-2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层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当填筑至路床顶后,预压期1-2月,每月观测两次,以第二个月起视沉降速率变化情况观测1-2次,直至预压期结束。

从营运开始至设计观测期间隔一个月观测一次。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测量必须做到固定专人质量,固定仪器及辅助器材,具体数据分析同高填方路基位移、沉降观测。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本标段高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高边坡监测,高边坡监测设备的安装与埋设,人工巡视、裂缝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段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巡视。

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巡视体系)巡查体系2.坡面观测:高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2"的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

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出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检测方法。

3.高边坡沉降观测是观测边坡滑移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七、观测实施流程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检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八、报警方法1.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1.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成收敛趋势;1.3坡面、坡顶有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有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及时对各项检测内容作综合分析,并通过其他项目的资料互相进行对照、比较,以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不就措施。

2.报警流程2.1报警工作及稳定控制按照资料报送程序执行;2.2普通检测的边坡稳定性由我标检测组完成。

2.3普通边坡监测的指标超过控制标准并经综合判定边坡具有失稳危险时,及时填写报警联系函并立刻提交驻地监理及业主。

2.4监测重点监测指标超过控制标准并经综合判定边坡具有失稳危险时,向驻地监理、业主工程部提交报警报告,如时间紧迫,可先电话通知,随后书面通知。

九、监测技术要求1.人工巡视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

项目部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1.1边坡地表有无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1.2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原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现象;1.3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1.4挡墙基础是否出现架空现象,原有孔隙有无扩大;1.5有无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的渗水量和水质是否正常。

2.裂缝监测2.1测点设置: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部在边坡体上结构层,人工巡视中在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

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

人工巡视发现裂缝后及时埋设(1-2天内完成),测点间沿裂缝的间距以20-30m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边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缝)。

2.2测试要点: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蠕变的,本工程选择游标卡尺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