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终极归纳表格

中国法制史终极归纳表格

“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地方:士师、乡士、遂士处理案件
秦朝
最高:皇帝
廷尉:“九卿”之列,最高司法审判机关
地方:郡守、县令
基层组织:乡村里长
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
西汉武帝后设刺史,管各地行政与法律监督
晋朝
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台主,纠查一切不法
又设治书侍御史,纠举审判官吏之不法
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越重;反之相反
北魏
官当入罪,封建特权法进一步发展
北齐
重罪十条

封建五刑:笞(鞭)、杖、徒(劳役、流、死

改十条为“十恶”,“十恶不赦”之由来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谋不道、谋大不敬、谋不孝、谋不睦、谋不义、谋内乱
“六赃”罪。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窃盗和坐赃。
[6]继子与户绝之女均享有财产继承权,但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4继承权。出嫁女、继子、国家享有1/3财产权。
[7]明朝寡妻守寡不分析家产,条件是寡妻有儿子;若寡妻令分析家产,则可与诸子均分。
死刑复奏。法官责任制度。

折杖法。重刑均可折杖。
刺配刑。一人之身,一事犯受三刑。
凌迟刑法定。《庆元条事法类》
《重法地法》,又名《盗贼重法》。
鞫谳分司制。即事实审和法律பைடு நூலகம்分开。
翻异别推制。纠正刑讯逼供错、假、冤案。
务限法。定时受理案件,保证农业发展。

民族特点强烈,同罪异罚。

奸党罪。充军刑。充军并非本罪。
设刑部(增设十三清吏司,主审)、大理寺(复核驳正)、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
简称“三法司”,又称“三司会审”
地方:省、府、县三级,省设“提刑按察使司”,各州、县及乡设“申明亭。”
清朝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清末
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最高审判机关
审检合署。
民国政府
中央:大理院,下设民事庭和刑事庭
监察御史位卑但权重。
六科给事中,特设法律监察机关。六科为监督六部所设。
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官进行监察。

中央:资政院
地方:咨议局
[1]告缗令:汉武帝颁布的奖励告发隐匿缗钱逃避纳税的法令,重农抑商之政策。
[2]《唐六典•户部》云:“辩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
保辜制度。法定期限内积极救助被害人。
区分公罪与私罪,私罪从重。
共同犯罪与合并犯罪(区分首从犯,重罪吸收轻罪)
自首与类推。自首例外:伤害、强奸、损坏官文书、官印。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老幼废疾者减刑。
累犯加重。特权原则。八议、请、减、当
化外人处罚。最早涉外内容
诉讼:禁止越级。直诉之限制:限制卑幼子孙告尊长亲属。回避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沿袭秦郡县二分,又复立若干诸侯国。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

三省六部制(尚书、中书、门下)
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御史台首分台、殿、察三院

中央:设中书省一省制,下设“八府”宰相
另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掌管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御史台设御史大人二人,改殿院为殿中司,台院入察院。
廷杖制度。
定罪量刑实行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九卿会审。会官审录。朝审。大审。
发遣刑(不限军官和军人,还包括徒罪以上官员)
死刑多样化。斩、绞立决(死刑立即执行)
斩、绞监候(秋审后再行决断)
“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九卿会审源自九卿圆审。
秋审制度。
清末
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
抗日民主政权
马锡五审判方式(大走访)

绝卖和赊卖。赊卖为预付方式。典卖。
借贷契约。负债和出举源自唐朝。
继承允许在室女享受一半。承认遗腹子权利。
“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
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命继”。[6]

“烧埋银”50两。
订立婚书,婚姻成立法定条件。
媒妁专业化。
离婚或寡妇再婚,不带走一针一线。

正式从法律上确立父母包办婚姻合法地位。
(县草)北洋政府时期第一部宪法草案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军阀专制的全面标志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中国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颁行的宪法
二、中国历朝司法机关

专门司法官吏“士”和“理”
中央最高叫:大理

“大司寇”有权审理重大案件
“大司寇”之下有“正”“史”等属官
西周
中央:“大司寇”仍是中央最高司法官
[3]国有土地分为口分田、职分田和公廨田;私有土地主要有永业田和部分宅地。
[4]买卖契约:凡田宅、奴婢及大牲畜的买卖,必须签订契约,并经有关部门“公验”;而土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否则“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5]此外,不计利息的消费借贷成为“便取”;不计利息的借贷称“负债、欠负”;债务人在成立契约时向债权人指定自己的财产为抵押的称“指质”;债务人在成立借贷契约的同时向债权人提交抵押品的称为“收质”、“典质”等。

盐铁专卖,重农抑商,告缗(min)令[1]

良人与贱民之分。良人为士、农、宫、商[2]
贱民为官贱民和私贱民。
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3]
买卖契约。[4]借贷契约。(附带计息消费借贷为“出举”,“息债”)[5]
互市制度、市舶制度
确认尊长对卑幼主婚权。婚书、聘裁为成立条件。
“义绝”:夫妻感情确以破裂。
一、中国历朝法律及主要内容
《铸刑书》
郑国子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文法
竹刑
邓析
《铸刑鼎》
晋国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文法
《法经》
魏国李悝,“六目”:盗贼网捕杂具
商鞅改法为律,“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云梦秦简》
律、《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
《九章律》
两汉基本法律。
两汉以律、令、科、比为法律形式。
《曹魏律》
18篇,“具律”改为“刑名”置律首,“八议”入律(刑八八)
《晋律》
准五服入罪,20篇,“刑名”后加“法例”,
张杜注律(张杜,5,20)
《北魏律》
20篇,官当入律,复奏,鞭杖
(20,当官复奏请求鞭杖刑)
《北齐律》
12篇,重罪十条,“刑名”+“法例”合为名例
《开皇律》
确立封建五刑,十恶入罪
《武德律》
《大清律例》
封建法典集大成者
《大清会典》
康、雍、乾、嘉、光
《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十九信条》
武昌起义后又一个文件,未能挽回败局
《大清现行刑律》
过渡性法典
《大清新刑律》
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部刑事立法
《钦定大清商律》
清朝第一部商律,商法总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一部重要的宪法文件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地方:唐代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
宋朝
中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审刑院(太宗设,神宗撤)
地方:提点刑狱司
元朝
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
宣政院为佛教事务和统领吐蕃地区军、民
御史台进行改革:殿院改殿中司,台院并入察院
地方:两个行御史台
明朝(明朝机构职能正好与前述各朝代相反,从此刑部、大理寺职能顺延)
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地方:行省制。原为派出机构,后为常设。
此外还设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
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设两个行御史台,行御史台又称“行台”。

地方:明太祖废相,明成祖“内阁”成为重要机构。
明朝户、刑两部最重要,各设十三清吏司。
通政使司、廷议制度。
地方:省、府、(州)、县。
地方三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唐代首部法典
《贞观律》
唐代法典定型化
《永徽律疏》
唐高清大,封建时期法律最高水平
《唐六典》
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
《大中刑律统类》
“刑统”此等新体例
《宋刑统》
中国第一部刊印法典
编敕活动,将皇帝诏令加以分类汇编
《庆元条法事类》首次确定凌迟刑
《大明律》
7篇(名例,吏户礼兵刑工)
《明大诰》
重点治世,重点治吏,人手一本,空前灾难
北齐
正式改廷尉为大理寺,分大理寺卿和少卿
提高尚书台地位,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提供前提
隋唐
中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正卿和少卿,下设正、丞、司职,执掌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
刑部:尚书和侍郎,案件复核,大理寺判决的徒、流刑案件,以及州县判决的徒刑以上案件
御史台: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下设台、殿、察院
五、中国历朝民商事法律制度变迁
西周
周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质剂(买卖)、傅别(借贷)
婚姻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七出三不去。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出现中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地方:高等审判厅,下设民事庭和刑事庭
县一级设初级审判厅或县知事兼理司法
三、中国历朝统治思想演变
西周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