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分析报告

犯罪分析报告

犯罪分析报告院系:师范教育学院班级:应用心理连恩青杀医事件事件回顾:连恩青温岭人曾于2012年3月20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主刀医生为该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蔡某。

手术后,连恩青常感到鼻子通气不畅,2012年12月28日,连恩青第一次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部投诉,此后又陆续投诉多次。

医院组织医生为连恩青先后两次进行会诊,但未找出原因。

连恩青又前往台州市中心医院、浙江一院就诊,两次诊断结果都表明不需要再动手术。

2013年5月14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邀请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五官科副主任医师汤某为连恩青会诊,会诊结论为「手术良好,不需再做手术」。

但他认为,是多家医院串通一气在骗他,医院存在着黑幕。

2013年10月25日,被告人连恩青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寻找之前的主治医生。

但主治医生不在,他就用匕首捅伤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等3名医生。

王云杰因受伤过重抢救无效离世。

公开审理 2014年1月22日,轰动一时的浙江省温岭杀医案公开开庭审理。

公诉机关指控,2013年10月25日,被告人连恩青因对手术术后效果不满,携带事先准备的榔头和尖刀来到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医护人员行凶,致一死两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庭上,行凶者当庭认罪,但对司法鉴定机关对其作出的有精神疾病“疑病症”,他在庭上多次激动否认。

2014年1月27日,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温岭「10•25」案件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连恩青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审判决 2014年4月1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温岭杀医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驳回被告人连恩青的上诉,维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连恩青的死刑判决,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在次日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连恩青表示自己“无悔”,坚称医生“自作孽不可活”。

社会影响:2013年10月28日上午,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数百名来自温岭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举着医疗暴力“零容忍”、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等牌子举行抗议,期望当地市政府领导关注医护人员人生安全,杜绝医院内出现医疗暴力。

2013年10月29日上午,包括台州、温州、杭州、嘉兴等浙江多个地市在内数家医院不约而同地举行悼念王云杰的活动,医护人员用横幅和标语来呼吁社会关注医务群体的人身安全。

2013年10月29日7点30分,台州市立医院上百名医护人员自发来到该院门诊大楼前静坐,以“拒绝暴力还我尊严”为口号以此声援。

个人情况:连恩青,温岭市箬横镇浦岙人,33岁,家在浦岙村的交通主干道上,一排面朝公路的砖房子,其中一个大门是他家的。

与左邻右舍相比,连恩情的房子没有装修,看起来寒碜不少。

房间里除了一台电冰箱和一个电视机,没有其它电器。

房间墙壁上电线裸露,楼梯护栏也没有上漆。

四层高的楼房,房间大多空置着,没有任何家具。

大概十多年以前,连恩青的叔叔连德林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两人相处一年多后分手了。

自从分手后,连恩青一直没有再谈过恋爱,再加上家里穷,到现在都没有成婚。

2012年3月20日手术之后,连恩青就鼻子不通畅,出不了气,基本不工作了,每天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或者对着手机看书。

在村民眼中连恩青是个勤劳本分的人。

在箬横镇浦岙村,这两天村民们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连恩青。

勤劳、节俭、言语不多,平时为人随和,这是村民们对连恩青的普遍印象。

从连恩青的家人口中了解到本分老实的连恩青也有狂躁的一面。

烦躁时砸东西打母亲,砸坏炊具一大袋。

连恩青的妹妹从一个尼龙袋子里倒出一大袋的炊具,有烧水的壶、电饭煲,还有煮菜用的锅。

炊具都是破损的,能明显看到被砸瘪凹陷的痕迹。

洗手间墙顶上一块门板大的黑窟窿,这些也是被他拆掉的。

因为连恩青曾经要砸电冰箱,母亲过来阻止,他便对母亲大打出手。

连恩青时常怀疑有人加害他墙上写医生姓名。

在连恩青卧室的墙壁上,一排黑色的字迹格外刺眼,上面写着:“7.31,王云杰、林海勇,死”。

林海勇便是为他拍片做CT的医生,但与连恩青从未有过任何交流。

连恩青只是在CT报告书上看到了林海勇的名字。

而另一名医生王云杰是急诊科医患纠纷调解员,曾为连恩青做过几次调解,除此之外也没有交往了。

因为卧室们时常关闭着,母亲也不识字,家人都没有发现。

因为鼻子一直好不了,连恩青便多次去医院投诉。

因为不相信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诊断结果,他又到台州、杭州等各地大小医院治疗。

连恩青怀疑这些医院私下串通起来害他,所以他去其他医院治疗都是使用化名。

连恩青在医院前后拍了四五十张片子,他时常一个人研究这些片子,自言自语地说,医生在隐瞒情况,想要害他。

里人在今年8月10日将他送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连恩青在医院住院2个月,直到10月15日才出院。

原因分析(个人方面):一、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思想偏激,自尊心强。

对连这类人来说,任何玩笑话都极有可能引起猜忌,让他感觉自尊很受伤。

王并不是连的主治医师,他作为科室主任,负责的是针对医疗纠纷,开展劝说解释并加以安抚。

在这个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为了缓和气氛,应该没少和连开玩笑,而这些恰恰不断刺激着连的神经。

王还犯了一个更为致命的错误,就是建议连去作心理治疗。

连在医生多次复查确认手术没有问题时,仍然坚信医生有问题,不依不饶地纠缠医生,而且医院退费他也不要,这已经充分显示连正处于极度的妄想和猜忌当中。

对他来说,医生不信他,家人不信他,身体又受着病痛折磨,全世界却没有一个人相信和理解他,他的愤怒已不可遏制。

这个时候,王的建议对连来说,无异于另一个诊断:你是神经病!这对连的自尊心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后来连的家人还真就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出院回家后第一句话就是,“没病的你们让我去治,有病的不给我治,你们以为住这个院,我的鼻子就不难受了吗?”然后才过10天,他就实施了仇杀计划。

可以肯定,实施杀人计划是他在精神病院这段时间最终确立的,他对王的仇恨也在这段时间达到巅峰。

王可能原本并不在连的死亡名单上,但最后却成为连最为仇恨的目标。

二、极端的思想构成错误的认知。

他已经完全掉进了自己编织的逻辑陷阱,无法自拔。

在他看来,整个医疗系统都在与他为敌,联合起来欺骗他、陷害他,而这一切背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幕”。

连恩青一直认为王、林、蔡等人串通骗他,害他治不好鼻子,还臆想是因为自己没给红包,所以他也仇恨医院,他需要有人替医院挨刀子。

对连来说,CT单上签名的林海勇是“万恶”的医院的化身之一,也是他树立的一个假想敌。

点名杀林是为了把自已仇杀的对象扩大化、抽象化,通过绑定另一个有关系的目标,把自已对阴暗的仇恨的发泄合理化为对医疗界正义的宣战,从而在心理上取得优势,从而对自已实施杀人行为构成真正的说服。

而连杀王从心理上说,仇杀的动机要远远大于报复医院的动机。

三、长期的身心折磨导致他神志不清,精神错乱。

连恩青不仅鼻子出了问题,常年备受折磨,后来还被诊断患有“持久的妄想性障碍”,这也为他的极端行为埋下了种子。

尽管司法鉴定结论是,连恩青作案时“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让他产生极端行为的原因,恐怕并非他自己所认为的治疗失败那么简单。

四、长期的情绪压抑,仇恨累积。

连杀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已久是一起有着明确目的仇杀,。

连在家里的墙壁上写了“7.31 王云杰林海勇死”。

事实上,连是在举行一个仪式,一个说服自已“正义地”去杀人的仪式。

从字的位置来看,他应该是跪在床上写的,并且在躺着的时候,也能方便地看到这几个字。

他通过注视这几个字来不断地自我强化实施杀人行为的正义感和紧迫感。

从连不要医方的退费来看,连在心里是有一套自已的正义标准的,他必须说服自己是“正义的”,必须告诉自己是“冤有头、债有主”的,必须在合理化理由后,他才会去杀人。

这也是他进医院后不见人就砍的原因,因为对他来说,如果真的见人就砍,无异于向所有人承认自已确实疯了,这与他自已的心理逻辑不符。

事发当日,连恩青突然闯进王云杰的诊室,在仅仅经过一两句对话之后,连恩青就掏出榔头,狠狠地向王云杰的头部砸去,把榔头的木柄都折断了。

另一名医生王伟杰试图夺连恩青的刀时,连恩青转过身,盯着他说了一句:“你来帮,就捅你。

”伸手一刀,就扎到了王伟杰的右侧腋下。

连恩青回过头继续用刀向已经倒地的王云杰身上扎去。

王伟杰形容是“像捣蒜一样,一下一下扎”。

如果说是医患矛盾,那么逻辑上说,就是两个群体或者两个阵营之间的矛盾,连仇恨的应该是医生这个抽象的群体,攻击的可以是代表医方的任何一个医生或护士,但连不但目标明确,而且手段残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极大的仇恨,一个人在杀人时是不会如此疯狂的。

事件启示:启示一:缺乏医学共识,导致患者手术前高期望不可取。

犯罪嫌疑人连恩青此前曾因精神疾患在上海入院治疗。

这应该是事实,但他到底患了什么精神疾病,到目前为至还不是很清楚。

从目前媒体报道情况来看,有人认为他在手术后成了“空鼻症或鼻部手术后遗症”患者,但大多数医生包括耳鼻喉专科医生对这个疾病不太了解,甚至是否存在这个疾病,耳鼻喉专业内好像还没有一个共识,国内也只有少数医生对此有所研究。

也就是说,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这容易让患者感到无所适从,更易产生医患纠纷。

从精神心理角度来讲,不管是空鼻症也好,鼻部手术后遗症也好,本身是躯体性的疾病,但由于对此意见不一,没有高度重视,解释和处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导致患者手术前高期望,对术后出现的症状完全没有丝毫心理准备,很容易感到前途渺茫,陷入绝望中。

启示二:了解病人,比单纯给病人开药检查好的多。

医生只看到病没有看到人。

“所谓“病人病人”要看到病后面这个“人”,病人来到医生面前,他是个活生生的人,要了解他,帮助他,鼓励他战胜“病魔”。

对精神类病人,不仅仅看到人,还要看到人后面的家庭,因为人是家庭的一个细胞,他是在家庭中长大的,有时还要了解他的家族。

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对家庭的影响,从不同角度了解病人,这样比单纯给病人开药效果好的多。

就拿杀医事件的犯罪嫌疑人连恩青来说,像这类疾病医生有没有在手术前尽到告知义务,这种病手术后的发病率多少,提前让患者要有心理准备,站在患者角度考虑手术做与不做,哪个风险更小进行评估,术前进行必要的谈话等等,就会减少纠纷。

建议医院对手术可能出现问题或后遗症的患者和家人进行术前交流,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干预!启示三:缺乏第三方协调,医患沟通渠道难畅通。

温岭杀医这个事件,可能是这个医院或这个科室在患者投诉时不够重视,缺乏第三方沟通渠道。

而在处理过程中,按照现在的有关规定,医生是没有责任的。

(犯罪嫌疑人并不是一上来就杀人,而是经过一年多的痛苦后的决择)。

在调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医务人员可能没有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让他感觉自己连个说话的地方都没有,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连发泄的渠道都堵塞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