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


3.3 地质图
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各种地质条件 的图件。它是将自然界的地质情况,用规定 的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并投影绘制在平面 上的图件,是工程实践中需要收集和研究的 重要地质资料。
3.3.1 地质图的类型
• 普通地质图 • 第四纪地质图 • 水文地质图
• 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图
3.3.2地质图的规格
• 水利水电工程,则指晚更新世(1万~15
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
3.4 活断层
1、活动性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
• 全新活动断裂:全新近期将来。
• 发震断裂:近期(近 500 年来)未来 100 年
内,预测。
• 非全新活动断裂:1万年以前活动过。
• 地裂:分构造性地裂及重力性地裂。
3.4 活断层
2、活动性断裂的主要标志 –第四纪地层被错断或与老地层呈断层接触。
-400-
-加里东运动-
-500-600-800-250040004 600 -蓟县运动-吕梁运动-五台运动-
隐生宙
元古代(Pt) 太古代(Ar)
太古代构造运动频繁,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和火山岩广 泛分布 ,岩石普遍变质很深 ,形成古老的片麻岩 \结晶片 岩\石英岩\大理岩等,构成地壳的古老基底 .目前已知最 古老岩石的年龄为45.8亿年,最老的菌化石为32亿年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3.2 地质构造
3.2.1 岩层产状要素
1.走向
2.倾向
3.倾角
3.2 地质构造
岩层产状
45°/135°∠60° 135°∠60° NE45°/SE∠60°
3.2 地质构造
3.2.2 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1
竖直构造1
3.2 地质构造
一个地区出露的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岩层称 为水平岩层。
相对年代
宙 代 纪 世 全新世(Q4) 更新世(Q3) (Q2) (Q1)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白垩纪(K2) 早白垩世(K1) 晚侏罗世(J3) 中侏罗世((J2) 早侏罗世(J1) 晚三叠世(T3) 中三叠世(T2) 早三叠世(T1) 晚二叠世(P2) 早二叠世(P1) 晚石炭世(C3) 中石炭世(C2)
断层面的构造特征
断层面的构造特征
3.2.4
断裂构造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由于断裂构造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加 速了风化作用、地下水的活动及岩溶的发育,表现为:
• 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 跨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 隧道工程通过断裂碎裂岩石时易产生坍塌。 • 断裂带在新的地壳运动影响下,可能发生新的移动, 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7.7 7.9
X
X X
10
13 17
4. 云南昭通地震 1974.5.11 03:25:18.3
5. 辽宁海城地震 1975.2.04 19:36:06.0 6. 云南龙陵地震 1976.5.29 20:23:18.0 1976.5.29 22:00:22.5 7. 河北唐山地震 1976.7.28 03:42:53.8 8. 四川松潘地震 1976.8.16 22:06:46.2 1976.8.23 11:30:10.0
被破坏。
我国八大地震
地震名称(Km) 日期 时间 震级(Ms) 6.8 震中烈度 IX 震源深度 10 1.河北邢台地震 1966.3.8 05:29:14.0
河北宁晋东汪 1966.3.22 16:19:46.0
2. 云南通海地震 1970.1.5 3. 四川炉霍地震 1973.2.6 01:00:37.0 18:37:08.3
3.2.4 断裂构造
剪节理:产状稳定,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延续
均较长;节理面光滑,常有擦痕、镜面等现象,
节理两壁闭合;切穿矿物或碎屑;一般发育较 密,且常等间距分布;成队出现,呈两组共轭 剪节理 。
3.2.4 断裂构造
• 岩体中的裂隙,除了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 的强度和稳定性有不利的影响。 • 强度、稳定性 • 诱发崩塌、滑坡 • 爆破作业
–断层破碎带松散或胶结差,构造岩分成新鲜。
–沿断裂带震中有规律分布或出现大面积有规 律分布的地裂缝。 –活动性断裂两侧地形地貌发生突变,断层两 侧第四系厚度差异较大。
3.4 活断层
2、活动性断裂的主要标志 –地下水线状分布且泉水露头的数量及水量、
水质发生变化,或地表水系作规律性变迁。
–两种不同地貌单元长距离直线相连或第四纪
第三章 地质构造
3.1 地质年代
3.1.1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1.绝对地质年代 放射性元素蜕变 2.相对地质年代 确定岩石形成的相对新老关系。
3.1 地质年代
(1)地层层序法
(2)生物演化法
(3)岩性对比法
相对地质年代 的确定方法
(4)接触关系
沉积岩(整合、不整合)
岩浆岩(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褶皱构造
3.2 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
3.2 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
3.2 地质构造
褶皱的基本类型
褶皱构造示意图
3.2 地质构造
1.背斜
3.2 地质构造
背斜2
3.2 地质构造
2. 向斜
向斜1
3.2 地质构造
向斜2
3.2 地质构造
3.2 地质构造
褶皱要素
1.核 2.翼 3.转折端 4.枢纽 5.轴面
中生代 (Mz)
生 晚 古 生 代 (Pz2) 早 古 生 代 (Pz1)
侏罗纪(J) 三叠纪(T) 二叠纪(P) 石炭纪© 泥盆纪(D) 志留纪(S) 奥陶纪(O) 寒武纪() 震旦纪(Z)
-180-
-印支运动-
-225-270-
-海西运动-
-350-

古 生 代 (Pz)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早泥盆世(D1) 晚志留世(S3) 中志留世(S2) 早志留世(S1) 晚奥陶世(O3) 中奥陶世(O2) 早志留世(O1) 晚寒武世() 中寒武世() 早寒武世() -440元古代地层在我国分布广 ,发育全 ,厚度大 ,出露好 .华北 地区主要为未变质或浅变质的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岩及 碎屑岩类夹火山岩 .华南地区下部以陆相红色碎屑岩河 湖相沉积为主,上部以浅海相沉积为主,含冰碛物为特征. 低等生物开始大量繁殖,菌藻类化石较丰富
有则为褶皱构造;
• 2 看对称分布地层的新老关系,两边老中间
新为向斜,两边新中间老为背斜。
3.2 地质构造
3.2 地质构造
请在下图中选择一个合理的隧道位置
1
3
2
隧道工程与褶皱的关系
隧道轴线平行于褶皱轴线时,一般布置在褶皱翼部,
通过均一岩层。因为褶曲地层受到强烈的拉伸和挤压,岩
层破碎,常形成洞顶坍落,而在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 的地段。 褶皱核部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 影响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 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类建筑工程必须注意岩层的坍 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 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 大于岩层倾角,则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3.2.4
断裂构造
构成地壳的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变形, 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是岩体的连续性和完 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
为断裂构造。
包括节理和断层。
3.2.4
1 节理
断裂构造
节理(裂隙),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 块没有明显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按成因分为: 构造节理(分布范围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非
7.1
7.3 7.3 7.4 7.8 7.2 7.2
IX
IX IX IX XI IX VIII
14
12 24 20 22 24 23
地震名词解释(P45)
地震名词解释
(1)震源: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 (3)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4)震中距:地表某一点距震中的距离。 (5)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6)震级: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 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最大震级8.9级。 (7)烈度: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地 震影响的强烈程度。烈度不仅与地震的震级大小有关, 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传递的介质的性 质等因素的制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 地点可以有不同的烈度。
火山线状分布。
–人类修建的一些古建筑(如长城、古墓、古 城堡)等被错断。
3.5 地震
在地壳表层,由自然原因或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
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
地壳每年发生的地震约500万次,造成建筑物破
坏外,伴随有其他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河道 堵塞、喷水冒沙等。 –如1976年7月 28日,我国唐山地震,震级为 7.8, 约24万人丧生。 80%的工业建筑和96%的民用建筑
3.1 地质年代
3.1 地质年代
不整合
3.1 地质年代
3.1 地质年代
3.1.2 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
1.地质年代单位 时间段落级别:宙、代、纪、世、期 2.时间地层单位 时间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3.1 地质年代
3.1.3 地质年代表
主要掌握地质年代编号的新老顺 序,注意“世”脚标数字越小表示生成 时间越老。
3.2.4
2 断层
断裂构造
断层是岩体破裂后,两侧岩块产生显著位移
的断裂构造。断层的规模从几厘米到数千公里,
对工程岩体的稳定有显著的影响。
3.2.4
断层要素
• 断层面与破 碎带 • 断层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