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答案

刑法答案

单选题1.C解析: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本案中护士对婴儿的死亡是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因而选项A、B是错误的。

由于题中并没有给出护士轻信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条件,因而不属于过于自信过失。

护士甲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对其行为的危险性应该能够预见到,但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所以其主观罪过应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2.D解析: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刑法》第17条,已满16周岁的人犯盗窃罪才负刑事责任,孙某对其于1997年、1999年实施的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所以这两部分盗窃数额不计。

3.B解析:本题涉及不作为。

有作为义务的人不作为才构成不作为犯罪,如本案甲因先前行为而有了作为义务;丙无作为义务,而又不与甲有共同犯罪意图,丙不构成犯罪。

4.D解析:本题考核正当防卫。

A项中,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意味着不法侵害不可能继续侵害或威胁法益,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如果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已经不存在防卫的时间条件,应成立故意犯罪。

A项说法正确。

B项中,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B项说法正确。

C项中,不法侵害应是人实施的不法侵害。

在饲养人唆使其饲养的动物侵害他人的情况下,动物是饲养人进行不法侵害的工具,这种侵害属于不法侵害。

如果是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因为没有行为人实施,所以并不存在不法侵害的问题。

C项说法正确。

D项中,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也存在过失的不法侵害,此时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D项说法错误。

5.C解析:甲是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本人经管的单位财物,是职务侵占。

利用了职务便利,排除侵占和盗窃。

甲用欺骗手段应聘不等于直接骗取财物,不是诈骗罪。

6.B解析:本题考核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的法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本质是避免现实危险,保护较大法益。

关于权衡权益的大小,一般来说,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人身权利中的生命权重于其他人身权利。

本题中,甲的生命权重于丙的财产权以及身体权,甲为避免乙的追杀,不得已给丙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

故排除ACD,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C解析:参见刑法第17(刑事主体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47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规定。

8.B解析: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打击,造成乙休克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乙扔到水里,实际上乙是被水溺死的。

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9.C解析:本题涉及犯罪未完成状态。

如题,致甲犯罪停止的原因是甲意志以外的原因,但甲并未着手实施犯罪,而只是前往犯罪地点。

10.D解析:本题涉及共同犯罪。

某乙是共同盗窃罪的帮助犯,虽未实行盗窃,但以共同犯罪的既遂定罪。

11.B解析:某甲与某乙之间属于间接正犯关系。

某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既遂,某丁的行为属于运输毒品罪的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12.C考点: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界限解析:成立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采取防止结果发生的措施。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13.C14.B解析:本题考点是交通肇事后隐匿或遗弃被害人的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故选B。

15.C解析:诽谤罪、诬告陷害罪及相关犯罪的区别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案中甲在公开场合多次渲染乙嫖娼的“事实”,已经符合情节严重这一要件,所以甲构成诽谤罪。

本题中的最大干扰项来自于诬告陷害罪,但是应注意,诬告陷害罪中行为人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本案中,甲诬告乙嫖娼,并不能使乙受到刑事追究,因而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特定的人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而乙并非此特定的对象,因而可以排除。

选项D则明显是错误的。

16.D解析:《刑法》第239条、第262条。

17.C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实施抗税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8.C解析:甲以欺骗方法使乙脱离对自己财物的占有,而后窃取,是盗窃。

甲欺骗乙脱离财物的占有之时就存在非法占有乙财物的意图,排除侵占。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9.D解析:甲在乙犯罪后帮助其逃匿,成立窝藏罪。

甲是在乙抢劫丙的行为实施完毕后才参与进去的,且甲与乙没有事先通谋,甲不成立抢劫罪共犯。

甲对丙濒死没有救助义务,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

20.B解析:本题中,乙在捡到的金镯子之时,以为是谁不慎遗失的,虽然有对遗失物有非法占有的意图,但是,并不存在窃取和公开夺取的意图。

因此,排除盗窃罪与抢夺罪。

在甲找到乙要求返还时,乙拒不承认且拒不返还。

因此,构成侵占罪。

多选题1.A B C解析:刑法的效力范围从《刑法》第7条、第8条可知,A、B、C项中的情形都适用我国刑法,而D项中的情形则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本题主要考查了刑法效力适用的“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此为本法的基本理论部分。

刑法适用的空间效力还有“属地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

此部分知识点难度不大,比较清晰,考生只需识记即可。

《刑法》第7条规定是刑法效力适用的“属人原则”。

对于本知识点的掌握,应注意:(1)凡属于中国公民,不管其在国外何地,基于国家主权原则,其犯罪行为都应适用我国刑法。

(2)掌握本条的关键技巧在于明确“一般”与“一律”的问题,即普通公民在国外犯罪的,一般或原则上都要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的则是一律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即前者有例外性的规定,这一例外性的条件是当其行为是轻罪时(法定的最高刑3年以下)。

注意对两者进行对比记忆。

2.B C解析:知识点是身份犯。

3.AC解析:《刑法》第157条第2款、第321条。

4.AD5.CD解析:详见《刑法》第133条及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

厉某交通肇事后,从将行人开始时的带去救治到遗弃,其是一个行为过程,应按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的第六条定故意杀人罪。

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6.AD解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实际上危害结果是他的第二个行为造成的,这就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所以A是正确的。

在刑法理论上一般将错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打击错误是事实错误的一种。

所谓打击错误,也称打击失误、行为偏差、方法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其本欲侵害的对象不一致。

打击错误有以下基本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

2、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一致。

3、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第三者(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

本案中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故意对潘某本人实行打击行为,所以刘某并不存在打击错误,所以B 是正确的。

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故意杀人罪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并在客观上实行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导致被害人的死亡。

本案中,刘某有杀害潘某的故意,并且实行了杀害潘某的行为,造成潘某的死亡,所以刘某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所以D是正确而的,C是错误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7.BCD解析:根据题意,甲取款后未将信用卡退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发现,只要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能够获取甲账上的钱款,乙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而是恰好发现了上述事实,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秘密窃取甲账上的钱款。

所以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而不定职务侵占罪。

注意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别,盗窃是将他人所占有的财物变为自己所有,而侵占就是把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变成自己所有的财物,故B项错误。

注意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一是盗窃罪是一般主体,而职务侵占罪是特珠主体。

属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才能构成;二是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对物的所有权,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不包括私人财产所有权;三是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还必须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盗窃罪则没有这些要求。

故C项错误,应选。

关于D项,根据《刑法》第196条第4款,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264条的规定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故D项错误,应选。

注意在本题中,该银行工作人员乙对自动取款机进行检查时,发现了甲未退出的借记卡,以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发现未退出的借记卡完全有条件可以归还给丢失者,不能认定为“拾得”,故乙的行为不是“冒用”而是“盗窃”,不应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8.BCD解析:本题要区分拐卖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

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

而拐骗儿童罪是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

本案中李某以出卖为目的,“偷盗”一名男童,因此构成拐卖儿童罪。

所以A正确,B错误,同时D也错误。

根据拐卖儿童罪的定义可以看出,拐卖儿童罪是行为犯,只要实行了拐卖儿童的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所以C 是错误的。

本题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所以应选BCD。

9.BD解析: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的并与之相当的危险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所以A项的情形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并不构成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以A项是错误的,D项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