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双主”模式的教学尝试嘉定一中王燕背景: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正值学校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尝试的这个契机,我尝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教学。

师:在中国文学古代诗词中里的“记梦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如岳飞的《小重山》里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他梦到的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吧;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梦到的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吧!这二人身处江南,心驰北国,他们的梦想是为国收复失地。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今天一起上溯千年,跨越千年的时空,走入李白的梦境,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我们首先请同学一起来把整首诗来朗读一下,在朗诵中我们感受李白要抒发的情感。

生:齐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中李白怎样的情感?他的情感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我们就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来分析李白的心路历程。

在分析李白的心路历程前,先给大家介绍诗歌的音乐美。

这也是呆会让大家讨论的诗歌的语言特点。

见PPT师:朱自清先生说:“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与乐是分不开的,那是诗的生命在唱。

”古代的诗歌往往都是可以入乐而唱的,只是很可惜,现在乐曲已经散逸了。

我们只能用诵读来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但即便只是诵读,我们也人就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中所特有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旋律上。

节奏美体现在音节的组合变化,比如说五言诗,我们是2言、3言断开,七言诗,是4言、3言断开来朗读,这就是音节的组合变化。

再有旋律美,旋律通过音调的高低抑扬,声调的起伏变化,再有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来体现错落有致的美。

一般来说,断句适合表达急促、紧张、热烈、激昂的情感;长句适合表达舒缓、从容的,赞颂,沉重的内容。

而长短句相间,可以表达非常丰富的情感。

如本诗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五言诗的节奏变化,诗歌的结尾是以二言作结,七言诗“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结尾是以三言作结,朗读时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再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六字的诗句以两言做结。

句式的变化,五七言的变化,五言、六言、七言的变化在整首诗中也显得富有变化,非常具有音乐的美感。

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诗歌中语言特点当中显示出的音乐的美感。

接下来请请同学讨论在这首诗歌李白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和语言特点来展现出情感的变化。

前后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下。

生:讨论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交流。

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枕席和烟霞对偶,变现了他醒来怅然若失的感情,顿时转换了梦境和现实。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

再请同学发言。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显示出李白梦境中壮阔的景象,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有这个意境中感受到什么情感?生:继续回答,李白抱负远大?师:对于这一句有没有其他的理解?生:体现它的志向,体现李白想要实现他的的政治理想。

希望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

师:注意两个字“栗”“惊”表示他心里感受的词语。

生:天姥山让他震撼,震惊。

生:情感发生了变化,有一种惊慌的感受。

师:读诗歌时不能把诗句割裂开来,要把前后的诗句结合在一起。

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景象让人很震惊。

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经和“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让人战栗,惊慌、害怕。

诗人的情感有一种畏惧,惊慌、惊恐的感受。

接下来请同学把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

生:一男生朗读“熊咆龙吟殷岩,……失向来之烟霞”师:非常好。

惊恐的感受读出来了,失落的感受也体现了出来。

接下来请同学继续从意象、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句话是这首诗中四言的句子,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从“熊咆龙吟殷岩泉”一句开始就改变了诗中和谐的气氛,描写天空“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变化,把这幅画画完整。

仍旧给人一种惊恐的感受。

师:接下来后面发生了什么?生:“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来了。

师:还是惊恐吗?生:又是另外一幅画面,中间这段是表达一种不乐的景。

师:然后神仙出来后呢?生:又是一幅乐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之后醒来,又化乐为哀。

师:当看到神仙出现的时候,诗人的情感如何?生:神仙出来后,从一开始恶劣的环境,诗人的情感转折成了欢乐。

师:同学选择了一副很长的画面,从“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说“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是为神仙的出现蓄势,为了营造出仙人要出现的景象。

当仙人出现时,诗人很欢乐,欣喜之感。

请同学一起朗读这部分诗句。

生:朗读“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这里描摹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以及仙人出现的其乐融融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情感有惊恐到欣喜,在品读李白的梦境在诗歌的梦境描摹的后面部分同学谈了很多,请同学关注前面李白刚入梦的情境。

生:“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在梦境中发现谢灵运的故居,感觉很优美、壮美。

在梦境中李白不仅与神仙同游也和谢灵运同游。

师:李白与谢灵运同游了吗?只是遥想到了谢灵运。

同学提到了两个词“优美”、“壮美”这样的景致体现在了哪些诗句中?生:描写谢灵运故居的句子优美。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句子中感受到了壮美。

师:在优美和壮美的景致中,你感受到李白怎样的心情?生:李白的心情悠然,畅快,欣喜,喜悦的。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感受李白心情的时候都是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分析体会的。

哪个同学能从句式变化的角度来感受李白的情感?大家先一起来朗读“湖月照我影,……迷花倚石忽已暝”。

生:朗读师:这部分诗歌主要以几言为主?生:五言师:再读这部分五言的句子。

生:朗读。

“湖月照我影,……空中闻天鸡。

”师:这六句五言诗中感受到的节奏怎样?生:轻快,活泼师:我们感受到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喜悦的心情可以从语言的轻快活泼中感受出来。

接下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七言诗,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迷花倚石忽已暝”节奏转为和缓,同时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忽”字感受到时间过的很快。

师:为什么感觉时间过的如此之快?生:更加留恋天姥山的情景,感觉沉醉在天姥山美景中。

师:五七言句式的变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朗读过程中,音乐错落有致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由之前的欢欣,到沉醉于美景中的物我两忘,这是在诗歌品读中感受到的句式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

其实在这首诗歌中,由诗歌句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语言上的特点而让我们感受到李白情感上变化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

大家读过全诗后,发现这首诗中分别有多少言的句子?生: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师:整首诗中句式参差错落,在朗读中语言也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感受到诗歌中的音乐的节奏感,也让我们感受到句式变化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我们通过了意象和语言的特点感受了李白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

李白通过想象营造了一个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李白为什么要创造这样的一个梦境呢?请同学彼此间讨论。

师:先讨论到这,,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

生:写梦境是为了写生平,在梦境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

师:通过同学的感受,可以感知到李白的梦境是现实生活的影射,或者说是折射。

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李白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实现,在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情感,也可以在梦中得到宣泄。

同学也说到了诗歌中的句子,是李白真实的经历。

请同学说说看,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可以和李白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联系在一起?哪些句子就是李白什么状态下生活经历的写照?请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师:先讨论到这,把梦境中李白的心路历程来说一下。

李白在“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感受到李白游天姥山内心是非常轻松、愉快、喜悦的;写到“迷花倚石忽已暝”感受到李白完全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物我两忘的情境,写到了“熊咆龙吟殷岩泉”时,感受到了李白的惊恐,再写到了“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仙境时,我们又感受到了李白的欣喜。

我们请同学来说,哪些诗句可以和现实中的经历相联系?生:不说话。

师:没想好,先请坐。

同桌补充。

生:我觉得李白是一个富有幻想的人,李白经历很传奇,“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写出他一夜成名。

师:联系他的生平,他什么时候一夜成名?生:写“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的时候。

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怎样的情境?生(在下面说)玄宗招李白入京为官时。

师:许旻晟帮你补充了。

唐玄宗下诏书让李白入朝为官时,他的欣喜若狂,一夜成名。

好,继续。

生:表现出他有一种一飞冲天的豪情,“一夜飞度镜湖月”有一种夸张的手法,然后我觉得后边“栗深林兮惊层巅”我觉得是整篇中最有气势的一句话,栗,和惊,这两个动词,感觉他一定要在政治上大有一番作为,要惊动天下,但后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时,你会发现有一种无比失落的感觉,可能现实和理想差太远了,他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成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就是,这只是一场梦而已,也就是说他的人生也就是一场梦而已。

师:也就是现实和他的梦想差距非常大,好,请坐。

我们同学在诗中梦境的描摹也感受到了这是李白人生经历的写照,很多诗评家也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第二段中关于梦境的描摹当成是李白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他们两位同学合作分析后,我们也发现确实如此。

在“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身登青云梯”这些诗句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是李白一飞冲天,他走出民间,走向京城,他以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的这种欢欣喜悦,但“熊咆龙吟殷岩泉”这种恐怖的心境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不由地,他去幻想出了一个更美好的理想境界。

“仙之人兮列如麻”,但美好的梦总是容易破碎的,美梦易醒,我们立刻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

每个人在梦醒后都会有对于人生的重新的规划和思考,大家感觉李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在第三节中。

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选择了?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师:既然政治之路我走不通,那我就寄情于山水之间。

就如同他一直所仰慕的谢灵运一样。

而由此也有了他人生当中最响亮的格言,一起说。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