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实用学科
技术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石油经济学 …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内容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实证经济学: 解释客观事实, 没有判断; 具客观性 和科学性. 规范经济学:有价值标准的判断分析; 具社会性. •方法论上,遵循一般科学研究规律: 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概念的表述方法上: 文字描述;表格;几何图形;数学函数关系.
我们真心羡慕你,首次远航去经济学的世界从 事激动人心的探险。这种惊心动魄的经历你一生 中只有一次。
因此,当你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说祝你一帆风 顺!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和基本问题
一、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
稀缺性: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稀缺是经济分析和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二、选择和机会成本
稀缺必然导致选择。
经济学家的选择与决策方式: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而成本中包括了机会成本。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要考 虑“机会成本”问题。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 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 收益。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企业工作的年薪是5万元, 在机关工作的年薪是4万元,那么他就读于一所免 费社会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5万元。
4. 学习方法:重点是概念的理解, 其次是简单的
计算;模型和图表帮助理解概念。
5.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20%+期末考试80%
总结
•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 经济学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 经济学的特点
经济学发展简史*
(一) 重商主义: 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重商主义是最早为发展市场经济而呼吁与论证的西方 经济学说。
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 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和基本问题
一、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利用资源生产商品, 包括产 品(product)和服务(service).
稀缺性: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稀缺是经济分析和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如何利用 相对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益.
1、产生的历史时间:16——17世纪 2、产生的历史背景
西欧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并开始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 创立西方经济学说的任务就是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 立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领域——流通领域 由于当时经济发展较快的领域是商品流通领域,
在经济中最活跃的是商人资本,所以重商主义的基 本观点是: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经济行为是与节省稀缺资源、得到最大利益有关 的人类活动, 个体的经济行为构成社会经济行为, 个体与社会的经济行为统称经济活动。
--经济学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
……;……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考 察目的与具有多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 系。
由此可见,社会的选择就是权衡好处与成本的过 程。这样经济问题的解决可被视为如何使得选择 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经济学正式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例. “黄油、大炮生产”生产问题,如下图所示.
黄油
15 129 6 3 0来自01234问题:应该生产黄油和大炮? 经济学结论:市场价格调整生产.
5 大炮6
第三节 经济学的特点
一. 问题和对象 1. 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问题: 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问题 • 研究对象: 整个国家的经济总量 • 中心理论——国民经济均衡理论 • 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
2. 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问题: 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主体: 居民户, 厂商
•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三、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在一定时期内,针对社会资源的相对有限和有 用性,研究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WHW):
1. 生产什么?(what) 2. 如何生产?(how) 3. 为谁生产?(who)
第二节 学科结构和研究方法
一、经济学的内容 1. 经济学的学科结构
理论学科
经济学学科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
3、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1776,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4、研究领域——生产领域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财富与利润来自生产领域,并 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劳 动都能创造国民财富。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研究从流通 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 系的科学。
只有商业才是生产,财富和利润主要来自流通 领域。 4、政策主张: 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便增 加本国的财富。
(二) 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1、产生的历史时间 17世纪末——19世纪初期
2、产生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处在确立时 期。经济学的任务仍然是为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供 理论依据。
2. 学习要求:
(1)多读书。 (2)多做题。 (3)多思考。 (4)多总结。 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借鉴他人观点 到提出自己的主张。
3. 教材
教材: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编. 参考书:萨缪尔森 《经济学》 第16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二版 《简明市场经济学》荣朝和等, 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8年第1版
• 分析方法——个量分析
• 学习的主要内容
1. 供求理论;
2. 消费者行为理论;
3. 生产者行为理论; 4. 市场与厂商均衡;
5.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6. 一般均衡理论;
7. 福利与微观经济政策.
二.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 理性“经济人”假设 (rational economic man) :趋利避害,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经济人” 在经济活动中以利己为动机(理性动机),追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叫做“经济人” 假设。
2. 信息完备假设: 价格反映了经济因素的信息. 即, “经济人” 通过价格对经济情况有完全的 了解。也叫做“完全信息假设”。
三. 关于课程的学习
1. 学习目的
• 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识,学 会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释市 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 作为其它应用经济和管理学科的基础。例如, 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