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物理电磁学史

高二物理电磁学史

高二物理《选修3-1》物理学史
1、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借助库仑扭秤装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3、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4、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5、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6、焦耳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定量得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7、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8、法国物理学家安培(1)提出分子电流假说,可以解释软铁棒磁化现象(2)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9、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二、物理方法
1.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2.“如果电场线与等势面不垂直,那么电场强度沿着等势面方向就有一个分量,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就要做功。

”用的是反证法
3.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电场强度E= 电势φ = 电势差U=
电容C= 电流强度I= 电阻R= 电动势E=
磁感应强度B=
4.在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与板间距离、正对面积及介电常数的关系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5.在研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6.探究安培力与磁感应强度、电流、导线长度关系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