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疗脱发1 85例
我们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185例脱发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8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16例,女69例;年龄25岁以上28例,25~40岁47例,41~55岁52例,55岁以上58例,平均年龄41.5岁。
发病季节:春季22例,夏季10例,秋季81例,冬季72例。
辨证为血虚风燥49例,肾阴虚58例,肝气郁结43例,湿热上蒸35例。
本组病例均依据中医外科学进行临床诊断。
治疗方法血虚风燥型头发稀疏脱落,发质枯槁,细软无力,头发干燥,白屑,伴面色发白,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治以祛风润燥,养血生发。
方用蜈蚣发囊液:蜈蚣、当归、何首乌、侧柏叶、补骨脂、地肤子各209。
用法用量:取本品适量用棉签涂于患处1日6—8次。
4周观察疗效,同时嘱患者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蜈蚣发囊液让每一颗毛囊黑色素细胞都有萌生新黑色素的动力。
通过调和的作用,使表面、营卫、阴阳、脏腑间的失调不和。
重新归于和谐协调、阴平阳秘。
肾阴虚型平素头发焦黄或兼花白,头发成片脱落,反复不愈,伴有面色萎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以补肾填精,养阴生发。
方用六昧地黄汤加减:生地309,何首乌209,山萸肉、丹皮、泽泻、菟丝子、沙苑子、炙甘草各109,黄精、桑椹子、
女贞子各159。
肝气郁结型头发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斑片状脱发区,局部无炎症现象,平滑光亮,伴心情抑郁难解,胁下胀满,或心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以行气活血,养发生发。
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郁金、JI J芎、炙甘草各lOg,当归、赤芍、丹参、枸杞子、炙黄芪各159,何首乌、生地各209。
湿热上蒸型头部脱发从前额两侧开始,渐向头顶部延伸,或仅侵犯顶部,头皮脂溢如涂油脂,头发油腻,鳞屑粘腻,头皮痒如虫行,伴有胸脘痞闷,小便黄短,苔白腻,脉濡数。
治以健脾燥湿,和中生发。
方用健脾除湿汤加减:薏苡仁、生扁豆、芡实各lOg,山药、枳壳、黄芩、白术、茯苓各159,何首乌、生地各209。
以上各方水煎服,ldl剂,早晚各服1次。
疗效标准治愈:患者毛发完全长出;显效:患者毛发生长70%以上;有效:患者毛发生长30%以上;无效:脱发区无毛发生长。
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结果血虚风燥型:痊愈39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5例;肾阴虚型:痊愈3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9例;肝气郁结型:痊愈34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湿热上蒸型: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1例。
总治愈率63.78%,总有效率85.41%。
讨论脱发患者40岁以上者较多,这一年龄段的人,家庭、社会
操劳较多,给精神、情绪造成较大压力,易导致体内免疫功能失调,另一方面,40岁以上的人,进入成熟和衰退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即出现肾虚的表现。
从发病季节看:以秋冬季患病较多,共153例。
这与自然界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有着一定的关系。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寒冷,毛孔处于收敛状态,花草树木也处于叶黄脱落时,此时如果与机体内在的脱发因素结合在一起,则易发为本病。
从发病原因与治疗的关系来看,血虚风燥型:头发的生长需要气血充养,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产后,病后之体,气血虚弱,血虚受风,风盛血燥,无以充养毛发,发失所养则发为本病,治疗用祛风蜈蚣发囊液,达到祛风润燥,养血生发之效,方中蜈蚣,《千金方》云:“生秃发”,蜈蚣、何首乌滋补肝肾阴血,为头发生长根本,当归养血活血,侧柏叶清热润燥化湿。
肾阴虚型:发生长全赖血和精。
肾藏精,故云:“其华在发”。
头发除需要气血的充养外,也离不开肾中精气的滋润。
年老体弱,肾阴虚,无以滋润与濡养则毛发焦黄脱落,发为本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以补肾填精,养阴生发,方中菟丝子、沙苑子、桑椹子、女贞子、黄精、山萸肉、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黑发,生地、丹皮、泽泻补肾滋阴泻热。
肝气郁结型:多见于中青年患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学习等压力日益增加,精神怫郁,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无以正常调节气血的运行,瘀滞络脉,毛发失养而发为本病。
治以逍遥散加减以行气
活血,养发生发,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活血散瘀;通脉润发;首乌、生地、枸杞、黄芪,补肾益气,养血生发。
湿热上蒸型:往往由于膏梁厚味,饮食过量。
《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损伤脾胃,纳运失职,形成湿热,不能化生气血津液,上荣于发而发为本病。
治以健脾除湿汤加减以健脾燥湿,和中生发,方中黄芩清热利湿;何首乌、生地清热凉血养血;生扁豆、山药、薏米、芡实、茯苓、枳壳、白术运脾化湿,培补中焦,益气生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启窍生发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