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与反思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与反思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自然常识》六年级教材中的一节课,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本节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展开调查,看看物体在受热和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课时着重研究冷和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所以,教材从常见的水、空气和玻璃杯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中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受热和遇冷后会发生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人们生活、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但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即使见过类似的现象,也不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所以,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辅助于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而学生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指导学生通过眼、脑、手、口多种器官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认识、分析、探究,找到科学的解释。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2)在学生研究水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判断:金属有没有这种性质。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教学准备:
烧瓶、细管、铁圈、铁钉、玻璃杯(2个)、木板、水槽、酒精灯、烧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

结果,到了炎热的就变得七歪八扭了,左右弯曲,甚至还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了。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钢轨在夏天会拱起来,在冬天会断裂?这是不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一)设计实验
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金属热胀冷缩的实验吗?
师:四人商量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你能不能来研究金属能不能热胀冷缩?
生:交流。

我们怎么样来研究?
把酒精灯点燃,把球放在火上烤,金属就会胀大。

把酒精灯点燃,把金属放在火上烤,在圆圈里面,看看是否通过。

再放在水里,再放在铁圈里,看看是不是通过。

师:谁听明白了?
生:先把酒精点燃,再把金属加热,看看受热以后能不能通过铁环,看看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指导:
一开始就放在火上烤?
——先应该看看铁球能不能穿过,再加热,看看能不能通过;再放水里面冷却,看看能不能通过。

我们研究的是金属,这里我们研究的是哪个金属?——铜球。

我们加热要用到酒精灯,谁来说说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火柴或者打火机点燃,要想熄灭的话就用盖子盖上。

还有没有补充的?——要轻轻拿起来防止它粘住;先打开盖子,再点燃;如果要熄灭的话,把盖子盖上。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打开,拨出来一点,再点燃,再盖上。

(出示图片)你还有什么要补充吗?——点燃时需要用火柴,在线上向上移。

灭掉时要拿住再盖上;加热时要用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那在做这个实验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小心烫伤;手抓的位置。

张老师也能大家提了几点建议:1、分工合作,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2、加热后的铜球很烫,严禁用手触摸,以免烫伤皮肤;
3、保持桌面清洁并请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单的填写。

(二)学生实验
学生开始活动。

并完成记录单
记录单
(三)汇报交流
实验完成,汇报实验。

生:刚开始是能通过铁环的,加热后是不能通过铁环的,放在水里冷却了又能通过铁环了。

我们的结论是:铜球能热胀冷缩。

师:有没有补充?
生: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通过研究,你发现?
生: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我们能不能说所有的金属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可以的。

——可以吗?——不可以,可能有些金属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研究
师:在桌上有一个铝条,那对于铝条是否有热胀冷缩,我们应该怎么研究?
生:小组讨论。

生:(汇报设计方案)先量一下没有加热时的小孔,再加热,量一下小孔。

师:你觉得怎么样?可以做吗?。

那谁听明白了,怎么做?
生:拿着铝条的一端,放在火上烤,看看小孔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如果有变化,说明铝条也能热胀冷缩。

师:怎么样的变化说明?缩小说明,放大说明?会成功吗?
生:不能,手会烫伤的;要用其他东西拿着。

师:能看出来吗?
生:用尺量。

师:还有吗?
生:先放桌角上做个记号,再加热,然后再做个记号,两次比较,可以看出铝条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先将铁条的宽度量一下,再加热,再量一下看看铝条宽度会不会增长。

师:看来做这个实验很难,我们用眼睛能不能直观地看到铁条的变化?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到铝条是不是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张老师特地做了一个仪器。

师:如果放上一个酒精灯加热你估计会有什么现象?
生:铝条会弯上来
生:我有一个问题,红颜色的箭头是干什么的?
师:你说呢?
生:会胀过去的。

指针向外面指,就说明铝条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演示: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你看到什么?
生:箭头向右边挪了。

——
师: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生:铝片已经受热了。

生:铝片在不断地升长。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片热胀了。

生:还有一个现象,指针先很快,然后很慢。

师:移掉酒精灯,你看到了什么?
生:红色箭头停止了向右移动;红色箭头向左移动了;说明铝条在缩短了。

师:从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铝条也具备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得出结论
师: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现在能不能说金属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不能。

因为,现在只实验了两种金属。

师:那是不是要将所有的金属一个个做?
生:不用。

师:那其他的金属怎么样?
生:可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能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那要一个一个做过来吗?那怎么办?——金属只有五种。

师: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其他金属怎么办?
生:推测;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一些金属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可以查资料。

师:科学书上有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齐读。


师:在课本上有两种金属是例外的,是锑和铋。

这两种金属有什么特点?——热缩冷胀。

(板书)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金属有些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生:大多数的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生活运用
师:刚才研究了金属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为什么钢轨在夏天会拱起来,在冬天会断裂?)
生:夏天,钢轨热胀了,变长了,所以拱起来了;冬天寒冷,钢轨缩短了,所以断裂了。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热胀冷缩。

所以生活中的钢轨是有空隙的。

生:看多媒体,铁轨之间为什么要留有缝隙。

师:在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你看到过吗?
生: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关于金属热胀冷缩:地砖之间留有空隙;人体也有热胀冷缩;跑道要有小孔;车胎,爆炸……
师:张老师也给大家找了一些材料。

(师出示)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金属大多数都会热胀冷缩;大多数金属都有热胀冷缩,除了锑和铋。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一起去找找,下节课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

这节课最明显的教学特点是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进行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采用“先扶着走—边扶边放—完全放手”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当作科学研究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但学生不轻言放弃,而是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也获得成功。

也许,学生就在并不成功的尝试中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交流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