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200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其先自北海徒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底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出为万泉丞。
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
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地,与之约,令归系所。
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
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取白衫,家憧误将趁农,惧未敢进。
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遂,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喂曰:“阴晴不宜服药,宜即弄之。
”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史部侍郎。
其年,进大理卿。
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四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甘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成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
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隶部三尚书。
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湖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1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具有令名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为狱:主掌讼事。
11.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西伯,伯也,拘于羑里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地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D.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12.A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组为四组,全能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②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中叩冤系三千余人③今日气遂,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④阴晴不宜服药,宜即弃之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时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艳意耳A.①⑤⑥B. ①③④C. ②④⑥D. ③④⑤13.B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临要求囚狱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贵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14.D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⑴县有轻囚数十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1)(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
⑵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文:(2)制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是(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
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目。
醉书斋记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科头:不敝帽子。
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
《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9. [答案] D [解析]赚:哄骗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遂自投汨罗以死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C.余倘然久之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仍挟一册与俱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10. [答案]C[解析]A项中“以”都作“来”讲;B项中“者”都作“……的人”讲;C项中前一个“之”是音节助词,后一个是“他”;D项中“与” 均作“和”讲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11. [答案] B[解析]①写屋内陈设;②写他的读书动作;④写他想戒除书隐,均不符合要求,只有③⑤⑥符合。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12. [答案] B[解析]从文章第三段可以推断出来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怜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刘伶对酒(的痴迷)没什么区别,正当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催科①[明]江盈科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
”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
②抚字:安抚体恤。
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
④枵(xiāo)腹:空腹。
⑤躧(xǐ):踩,踏。
⑥蠲(juān):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连年。
答案:B.缴纳(赋税)。
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
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比:连续,接连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B.阳城以.拙蒙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后一句与2005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
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
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