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效沟通的管理技巧成功沟通十四点沟通能力是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沟通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可以说,沟通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成本。
没有沟通的效率,就没有企业运营的效率。
没有沟通的质量就没有企业运营的质量。
没有良好的沟通,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良好的沟通,企业也没有战斗力。
因此,提高每个员工的沟通能力,尤其是管理者的沟通能力,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个人认为,成功沟通应该把握十四点要领。
一、分清对象。
分清对象是成功沟通最重要的前提。
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首先明确沟通对象的社会身份,对方是商人?还是官员?还是其它什么身份;其次要清晰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合作关系?还是亲情关系;再次要明确自己与沟通对象之间有没有利害冲突,有没有沟通的禁区;再次要明确对方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当然这有赖于对沟通对象的了解;最后要把握沟通对象喜欢的沟通方式,对方是喜欢开门见山、直言不讳;还是喜欢点到为止、心照不宣。
二、明确目标。
在沟通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非常重要。
也就是通过沟通,期望达到怎样的结果。
很多时候,往往沟通成为了一种闲扯,沟通了很久,结果什么问题都没解决,浪费了双方很多时间。
这是典型的没有明确沟通目标造成的结果。
三、做好准备。
分清沟通对象、明确沟通目标都是沟通前的准备。
但是最重要的沟通准备是制定沟通方案,也就是明确如何去沟通;该说那些话;该以怎样的方式讲话;该如何应答对方可能提到的问题等。
这些都要在沟通前做到心中有数。
四、尊重第一。
无论是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沟通,还是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沟通,都要尊重对方。
这种尊重是发自心的尊重,而不是做样子。
在沟通过程中,自己的肢体语言非常重要,也许自己一个不经意小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形象,影响对方的沟通情绪。
五、适当寒暄。
在沟通正事前,适当寒暄是必需的,尤其是当双方还不够熟悉时。
适当的寒暄是为沟通营造好的氛围,是为正式沟通热场,是让双方都进入正式沟通的状态。
六、控制语速。
在沟通中,要做到有话好好说,有话慢慢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语速。
语速太快,容易给对方造成压迫感,会给对方留下“不沉稳、心浮气躁”的印象。
控制语速还可以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让自己做到边想边说,想好再说。
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历练。
要切记:要用脑袋指挥嘴巴,而不是想到那里讲到那里。
真诚不等于说心里话。
七、语气、语调。
语气、语调的掌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很多时候,讲话的语气、语调体现了自己的身份。
讲话能否做到有节奏感、有感染力,给人以信赖感,很多时候看语气、语调的掌握。
在语气、语调的把握上要做到:语气、语调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娇柔做作;沉稳有底气。
八、注意互动。
沟通是双方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演讲,要注意与沟通对象的互动。
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语言的互动、适当的赞美、沟通容的确认,还包括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与互动。
没有高质量的互动,就没有成功的沟通。
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
不管沟通对象的身份如何,都不要轻易打断对方。
轻易打断对方显得自己很不礼貌。
打断对方,会影响对方的讲话思路,也会影响对方讲话的积极性。
如果对方觉得自己不受尊重,可能很多想讲的话都不讲了。
有问题,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在对方讲完后再说。
即使对方有些言语是错误的,也要让对方讲,也不要轻易打断对方。
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十、善于启发。
那些沟通的高手,总是善于激发别人讲话,他们总是善于把握对方的闪光点,给对方以鼓励,调动对方的讲话热情。
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取决于自己对人情世故的把握程度。
沟通的功夫也在“诗外”。
十一、多听少说。
沟通是听的水平,然后才是说的艺术。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听,深入把握对方语言的在含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
另外,言多必失,不该说的一定不要说。
该说的,也要想好再好。
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十二、交浅不言深。
“交浅不言深”是沟通的一条重要原则。
说话要分对象,说话的分寸要看与沟通对方的关系到了什么份上。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往往却忽视了这一点。
比如与关系不是很贴的人开过头的玩笑,直言不讳地指出别人的不足等,虽然是自己出于好心,结果反而引起对方的不快。
十三、懂得包容。
由于大家的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也就造成了大家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误解也就产生了。
在沟通中,产生误解是很正常的事情。
化解误解的方法惟有包容,要站在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对方的语言,而不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来理解对方的语言。
做到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这需要开阔的心胸、比较高的人生觉悟。
十四、完美收尾。
对沟通而言,有一个好的收尾非常重要。
沟通该结束的时候,一定要立刻结束,否则不仅浪费双方的时间,更会让双方很尴尬。
一般沟通收尾时,会确认一下双方沟通的容、达成的共识。
另外,沟通收尾要礼貌、有礼节,有时甚至要向对方表达意。
总之,沟通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需要自己不断历练。
成功的沟通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诚的态度、人生的阅历作为支撑。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沟通的高手,为自己的成功助力。
上下级沟通的“潜规则”上下级沟通“潜规则”之换位理论作为领导者,你每天都会跟自己的员工打交道。
你真心待人,人家也就会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予”如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不爱你不敬你,你不要责怪别人,请先问问自己是否爱别人敬别人。
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尤其是作为团队领导者在教导、批判团队成员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不可太重,太重了别人承受不了;但也不能太轻,太轻了起不到警醒作用。
我曾经研究过美学上的欣赏与创造这个问题,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结论:欣赏与创造根本就是难以区分甚至无法区分的,每个人所欣赏的世界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创造的世界,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写照。
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予”多少,物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有思想的人所见于物者深,没思想的人所见于物者浅。
现在当我思索这比较实际的团队管理问题时,觉得它与欣赏艺术的道理居然暗合默契。
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跟随者。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好像在一起,但是每个人所处的时区却不一样。
有的人做事情总比别人慢半拍,有的更好像处在比别人晚几个小时的时区里,后知后觉,总在问题出现甚至很严重之后才慢慢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领导真正欣赏的是比他早几个时区的人。
提前到来的对方代表我曾到新加坡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主办方在休会期间组织部分参会人员去看比赛,在赛场包了一个高级贵宾包厢,只邀请了全球顶级的50名客户,我也在其中。
第一天的比赛是晚上6点半开始,对方代表和我约于比赛前在赛场门口见面。
我当时想新加坡城市不大,到赛场应该用不了太多时间,于是就5点出门。
不料新加坡的道路也很拥堵,我到赛场时已经是6点35分了。
老远就看见对方代表站在那里,我感到很不好意思,走上前说:“不好意思,路上堵车来晚了,你已经来了很久了吧。
”结果对方代表告诉我他4点半就来了,这让我大吃一惊。
我连忙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早,他笑笑说之前还有一场排位赛。
我当时没有留意,只是感叹自己对比赛不够了解。
第二天的比赛仍旧是晚上6点半,我心说这次绝不能再迟到了,回去还特意查了下比赛赛程,发现次日的下午并没有比赛安排。
于是,第二天我提早半个小时出门,6点就到了赛场门口,结果发现对方代表还是比我先到,我问他什么时候到的。
结果,他又告诉我是4点半到的。
我再次大吃一惊,再一次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到,他说:“总,你是我们的贵宾,也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我要是迟到了就不好了,我得提前到为你安排好观看比赛的一切事宜。
”一瞬间我就知道了,什么叫做职业素养。
我很感动,我真的很感动,我回来后给很多朋友讲述我的这份感动,而这位代表所做的其实只不过是换位思考,懂得客户罢了。
守时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而在很多情况下,超前则是一种在的规矩。
当今的社会强调服务,强调体验,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服务体系。
上下级沟通“潜规则”之留白理论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小画家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因为他的画只画在画布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则是空的,人们对他的“半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们甚至猜测这个孩子在画画时刻意留白是为了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意境去体会,尽管后来大家发现原来是因为孩子个子太矮,够不到画布的上面而已,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购买他的画。
等到这个孩子长大了,个子也足够高了,开始满画布地画时,他的作品却反而无人问津了。
团队之中也需要“留白”,要给予他人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体会,去消除误会。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切尽在不言中”,很好地反映了其中的真谛。
给人留有余地“我得到有关给人留余地的最佳建议,是史蒂夫·罗斯教我的。
他是我的朋友,过去曾经营一家公司。
1991年我出席时代华纳的董事会,当时史蒂夫在会议中发表演讲,谈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他这样说道:“记住,每笔生意都是小生意,但人生很长,你会一再碰到这些人,你在每笔交易中如何对待他们,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所以你要在交易时留点余地,做到皆大欢喜,而不是吃干抹尽。
因为一旦有一笔生意你把对方卡死了,总有一天他会整你的。
这个世界谁都不傻,但是不要让人家认为你很傻,这样人家就会整你。
比如说这个东西值100万,但最后200万成交了,对方以后肯定还是会整你的。
”说上面这段话的人就是时代华纳的CEO,一个很厉害的人。
我遵循此忠告不下1000次,但企业界大部分人不吃这一套。
我想我们总是要和顾问、投资银行家、律师等人周旋,每次都是一场拔河,看谁能够在交易中占到一点便宜,但是大家往往忘了这些顾问会继续下一场交易,山不转水转,你我总是会再碰面的。
”这是我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强调尤其要注意和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
我曾经在新学校和政府官员打过交道,有一次市政府某个部门的人找到我说:“总,我们今年有预算要作一点培训,打听了一下你们的价格太高了,就算给个8折还高,能不能给我的优惠幅度更大一点。
”我一听就完全明白了,就爽快地说:“没事,你说多少吧。
”他就说:“总,你看在你们允许的情况下能够给我们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我说:“你的预算是多少?”他说了,最后协议达成,双方皆大欢喜。
那次合作,尽管我们没有赚到什么钱,但也没赔钱。
而且后来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大赚了几笔。
如果那天我直接把他卡住,不但生意做不成,也许将来他有了机会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这就是社会。
背后说领导坏话的员工犁是一家公司的副总,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手下人都很怕他,背地里叫他“老虎”。
一次,犁给下属小打了一个,布置了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并要求小三天后给出结果。
对于犁的指示,小自然是唯唯诺诺,满口答应了下来,可一挂,他就开始嘟囔起来:“犁还真是个扒皮,这个任务怎么可能三天就做完,真不是人做的,简直是个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