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婷·ting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
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
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
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医学院的爱美的女生,我对饮食及养生尤为偏爱。
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
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深的喜爱。
在这一个学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学习中,我收获多多。
对中国传统饮食与养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
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
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
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
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
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
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
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
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
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是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女生对于这一点尤为要注意,这可是减肥大忌饿。
同时,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
味。
酸属春,苦属夏,辛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
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
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
不洁的、变质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须多说。
尤其是现在是H7N9流感时期,更应该注重饮食安全。
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
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
另外,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
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
同样,音乐对于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
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时,来一段悠扬的音乐,不是很有feel吗?
我们家也比较养生,因为家离菜市场比较近,因此,我妈每天坚持买新鲜的蔬菜。
在买的过程中选择走路也起到了锻炼作用。
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上菜色花样就比较多了~~另外我和我妈妈偏爱吃青瓜、
番茄、冬瓜、萝卜,在下午茶时分,我们会选择来一根青瓜或一个番茄,即养生又减肥。
另外,我们也常会选择煲汤、煮粥。
冬天来一锅什锦汤,夏天来一碗绿豆粥,好不惬意!
我一直奉行“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的理念。
这是我初中时期听我大妈讲的,虽然不能做到时时刻刻,但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去坚持。
这虽然是一句民间顺口溜,但我觉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早上,是一天的开始,这个时候,你吃再多的食物,在生发、生长时,这些食物都能被消化吸收;而到了晚上,人体开始平静,这时,如果你吃太多的食物,非但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还会要吊你的元气,来消化这些食物,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还有害。
所以说,早上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
一些女生,为了减肥,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又减量缩食,直恶得头昏眼花,到了晚上忍不住要饱吃一顿。
其实在早上,吃再多的食物,随着白天的运动,都能消化吸收,不会使人发胖。
而晚上饱食而眠反而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这些也都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
另外,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餐老得快。
因为在睡眠中,胃仍在分泌少量胃酸,如果不吃早餐,胃酸没有食品去中和,就会刺激胃粘膜,导致胃部不适,久而久之则可能引起胃炎、溃疡病。
不吃早餐,人体只得动用体内贮存的糖元和蛋白质,久而久之,会导致皮肤干躁、起皱和贫血等,加速人体的衰老。
不过,对于学生、教师、医生等脑力工作者而言,由于晚上需要
脑力劳动,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少吃晚餐,相反,还要适当加点夜宵。
否则经常熬夜挨饿,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产生胃肠疾病和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不利。
因此,晚上需要较长时间工作、学习的人,一定要将晚餐吃饱、吃好。
以上就是我对传统饮食与养生的理解,在以后的日子,我也会关注此类,真正的做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