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连木(拉丁学名: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别名楷木、楷树、黄楝树、药树、药木,为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
落叶乔木,高达25~30m;树皮裂成小方块状;小枝有柔毛,冬芽红褐色。
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7对,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cm,全缘,基歪斜。
花小,单性异株,无花瓣;雌花成腋生圆锥花序,雄花成密总状花序。
核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红色或紫蓝色。
中国黄河流域至华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
喜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对二氧化硫和烟的抗性较强;深根性。
抗风力强,生长较慢,寿命长。
枝密叶繁,秋叶变为橙黄或鲜红色;雌花序紫红色,能一直保持到深秋,也甚美观;宜作庭荫树及山地风景树种。
木材坚硬致密,可作雕刻用材;种子可榨油。
形态特征:落叶(常绿)乔木,高达25~30米;树干扭曲。
树皮暗褐色,呈鳞片状剥落,幼枝灰棕色,具细小皮孔,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5-6对,叶轴具条纹,被微柔毛,叶柄上面平,被微柔毛;小叶对生或近对生,纸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沿中脉和侧脉被卷曲微柔毛或近无毛,侧脉和细脉两面突起;小叶柄长1-2毫米。
花单性异株,先花后叶,圆锥花序腋生,雄花序排列紧密,长6-7厘米,雌花序排列疏松,长15-20厘米,均被微柔毛;花小,花梗长约1毫米,被微柔毛;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内凹,长约1.5-2毫米,外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睫毛;雄花:花被片2-4,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大小不等,长1-1.5毫米,边缘具睫毛;雄蕊3-5,花丝极短,长不到0.5毫米,花药长圆形,大,长约2毫米;雌蕊缺;雌花:花被片7-9,大小不等,长0.7-1.5毫米,宽0.5-0.7毫米,外面2-4片远较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外面被柔毛,边缘具睫毛,里面5片卵形或长圆形,外面无毛,边缘具睫毛;不育雄蕊缺;子房球形,无毛,径约0.5毫米,花柱极短,柱头3,厚,肉质,红色。
核果倒卵状球形,略压扁,径约5毫米,成熟时紫红色,干后具纵向细条纹,先端细尖。
喜光,幼时稍耐荫;喜温暖,畏严寒;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的沙质、粘质土均能适应,而以在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石灰岩山地生长最好。
深根性,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萌芽力强。
生长较慢,寿命可长达300年以上。
对二氧化硫、氯化氢和煤烟的抗性较强。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广泛,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均能正常生长。
资源调查的黄连木的分布北界县市由西到东为:云南潞西、泸水-西藏察隅-四川甘孜-青海循化-甘肃天水-陕西富县-山西阳城-河北完县-北京,这一地理分布界限与中国境内1月均温-8摄氏度等温线大体一致,广泛分布于此线以南的地区。
以北、以西地区较为少见。
2.大山樱(Prunus sargentii Rehd.)。
属于蔷薇科李属,别名日本晚樱、里樱、山樱。
原产于日本北海道,适合于寒冷地带栽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自然分布于日本、韩国、俄罗斯(库页岛),1972年日本已故首相田中角荣在中日恢复邦交时,赠予中国,作为礼品树。
形态特征:大山樱落叶大乔木,高达25米。
树皮暗棕色,有环状条纹;小枝灰褐色,幼时黄褐色,无毛。
托叶早落;叶柄长1.5-3厘米,无毛,具2腺体;叶片卵状椭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5(6)厘米,基部圆形,稀浅心形或广楔形,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具尖锐重锯齿,齿尖微具刺芒,两面无毛。
花2-4朵,无总梗或近无总梗,基部芽鳞脱落;总苞片叶状,带紫色,边缘有腺齿,里面有长毛,花梗长1.5-3厘米,无毛,下部具2枚近膜质小苞片;花直径3-4厘米;花萼筒狭钟状,无毛,长约6毫米,萼裂片卵形,长约5毫米,全缘,两面无毛,花瓣倒卵形,蔷薇色,先端微凹;雄蕊多数,短于花瓣;花柱稍长于雄蕊或近等长,无毛,子房无毛。
核果近球形,径约1厘米,黑紫色。
花期4-5月,果期6-7月。
喜光,稍耐阴,耐寒性强,喜湿润气候及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
地理分布:自然分布于日本、韩国、俄罗斯(库页岛),中国辽宁的大连、丹东、沈阳和北京有栽培。
3.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别名:樟树、香樟、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是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
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以台湾为最多。
植物全体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制樟脑和提取樟油。
木材坚硬美观,宜制家具、箱子。
香樟树对氯气、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气等有害气体具有抗性,能驱蚊蝇,能耐短期水淹,是生产樟脑的主要原料。
材质上乘,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幼时树皮绿色,平滑,老时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
顶芽广卵形或圆球形,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外面略被绢状毛。
枝条圆柱形,淡褐色,无毛。
(叶薄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短尖或近尾尖,基部圆形,离基3出脉,近叶基的第一对或第二对侧脉长而显著,背面微被白粉,脉腋有腺点。
)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全缘,软骨质,有时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晦暗,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略被微柔毛,具离基三出脉,有时过渡到基部具不显的5脉,中脉两面明显,上部每边有侧脉1-3-5(7)条.基生侧脉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侧脉及支脉脉腋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腺窝,窝内常被柔毛;叶柄纤细,长2-3厘米,腹凹背凸,无毛。
花,春天开。
圆锥花序腋生,长3.5-7厘米,具梗,总梗长2.5-4.5厘米,与各级序轴均无毛或被灰白至黄褐色微柔毛,被毛时往往在节上尤为明显。
花绿白或带黄色,长约3毫米;花梗长1-2毫米,无毛。
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柔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
能育雄蕊9,长约2毫米,花丝被短柔毛。
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头形,长约1毫米,被短柔毛。
花期4—6月,果期10—11月。
子房球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
果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状,长约5毫米,顶端截平,宽达4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具纵向沟纹。
花期4-5月,果期8-11月。
常生于山坡或沟谷中,但常有栽培的。
樟树多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水涝容易导致烂根缺氧而死,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
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
萌芽力强,耐修剪。
生长速度中等,树形巨大如伞,能遮阴避凉。
存活期长,可以生长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
地理分布:产南方及西南各省区。
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国常有引种栽培。
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土壤肥沃的向阳山坡、谷地及河岸平地;分布于长江以南及西南生长区域海拔可达1000M,尤其以四川省宜宾地区生长面积最广,樟树已在2006年,被推选为宜宾市的“市树”,享有宜宾市“市树”的美誉,成为宜宾地区的主要林木。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宜宾地区形成了一大批人工种植樟树的林场,其中以宜宾县缸坪林场经营发展最为成功,为美化自然环境和增加人民经济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城市建设对香樟树的应用。
主要培育繁殖基地有江苏沭阳、浙江、安徽等地。
4.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
为樟科、润楠属。
商名或通称为香叶粉。
香叶粉实系滇润楠(Machilns yunnanensis)、润楠(MachiIus pingii)、刨花楠(Machilus pauhoi)等植物叶制成的粉末。
人类长期以来用香叶粉作为各种熏香及蚊香的粘合剂,饮水的净化剂和提制芳香油。
同时,该植物的种子油可制肥皂,树皮可作褐色染料。
该属物种芽大或小,常具覆瓦状排列的鳞片。
叶互生,全缘,具羽状脉。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80厘米。
枝条圆柱形,具纵向条纹,幼时绿色,老时灰褐色,无毛。
叶互生,疏离,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间或椭圆形,长(5)7—9(12)厘米,宽(2)3.5—4(5)厘米,先端短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侧有时不对称,革质,上面绿色或黄绿色,光亮,下面淡绿或粉绿色,干时常带浅棕色,两面完全无毛,边缘软骨质而背卷,中脉在上面下部略凹陷上部近于平坦,下面明显凸起,侧脉每边约7—9条,有时分叉,弧曲,近叶缘处消失且网结,两面凸起,横脉及小脉网状,两面明显构成蜂窠状小窝穴;叶柄长1—1.75厘米,腹面具槽,背面圆形,无毛。
圆锥花序由1—3花聚伞花序组成,有时圆锥花序上部或全部的聚伞花序仅具1花,后种情况花序呈假总状花序,花序长(2)3.5—7(9)厘米,多数,生于短枝下部,总梗长(1)1.5—3(3.5)厘米,与各级序轴及花梗无毛;苞片及小苞片早落,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8毫米,外层苞片较小,外面密被锈色柔毛,内面近无毛,小苞片线形,长达4毫米,宽仅0.3毫米,外面被锈色柔毛,内面无毛。
花淡绿、黄绿或黄至白色,长4—5毫米,花梗长4—10毫米;花被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片6,长圆形,先端急尖,近等大,外轮稍短,长3.5—4毫米,内轮长4—4.5毫米,宽均不及2毫米;能育雄蕊9,花丝无毛,基部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与外轮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无腺体,花药卵状长圆形,长1.3毫米,先端钝,第三轮雄蕊稍长,花丝基部有2个具柄的圆状肾形腺体,腺体柄长达花丝长之半,退化雄蕊连柄长1.8毫米,先端卵状正三角形,柄基部被柔毛;子房卵球形,长1.5毫米,无毛,花柱丝状,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小,头状。
果卵球形,长达1.4厘米,宽1厘米,先端具小尖头,熟时黑蓝色,具白粉,无毛;宿存花被片不增大,反折;果梗不增粗,顶端粗约1.2毫米。
花期4—5月,果期6—10月。
地理分布:产云南中部、西部至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生于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中,海拔1650—2000米。
四川西南部也有。
喜湿润和土壤肥沃的山坡。
为深根性树种,生长良好。
5.雅榕(拉丁学名:Ficus concinna (Miq.)Miq.),桑科、榕属植物,又称小叶榕。
乔木,高15-20米,胸径25-40厘米。
生于路旁溪边或山地疏林中。
产中国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根、叶、果实可入药。
繁殖用播种或扦插繁殖。
变种有近无柄雅榕。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15-20米,胸径25-40厘米;树皮深灰色,有皮孔;小枝粗壮,无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