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2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公瑾.(jǐn)樯橹.(lǔ)羽扇纶.(lún)巾B.酹.(lèi)江月雄姿.(zī) 早生华(huā)发C.狼狈.(bèi) 已而.(ér) 何妨吟啸.(xiào)D.芒.(mánɡ)鞋料峭.(qiào) 一蓑.(shuāi)烟雨【答案】C(A.纶:ɡuān;B.华:huá;D.蓑:suō)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念奴姣故垒西边B.遥想浪涛尽小乔初嫁C.萧瑟人道是乱石川空D.周郎任平生山头斜照【答案】D(A.姣—娇;B.涛—淘;C.川—穿)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不少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把店名起得怪怪的,如把理发店称为“发新社”、“高等发院”,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B.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是真实,二是及时。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随时深入生活,如果事情已成明日黄花....,再作报道往往就失去了新闻的意义。
C.最近包头中院审结的万里大造林案,罪犯诈骗所得资金之巨,受骗人群范围之广,案件影响之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D.从喝饮料也可以看出人的身份,喝可口可乐、特仑苏的,多为成功人士或白领;喝大碗茶甚至自来水的,多属下里巴人....。
【答案】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是成语的使用。
A.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句中与“让人”部分重复了,建议删去“让人”二字。
B.明日黄花: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C.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句中感情色彩不对,可将“令人叹为观止”改为“令人震惊”等。
D.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句中用错对象,可改为“下层人员”之类。
)4.下列句子中的“国”字,与例句中的“国”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国.神游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妇人暂而免诸国。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案】A(例句和A都当“地方”讲。
B.国家;C.国都;D.国家)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答案】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6.下面对《定风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这首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
D.这首词运用象征手法,含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D(“象征手法”不对)7.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B.“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C.“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厌倦而立志归隐的倾向。
D.这首词即景生情,因自然之景而谈人生哲理,在简朴之中见深意,寻常之处见波澜。
【答案】A(词中开头表现了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但结尾明显透露了归隐的想法,所以A项不妥。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8.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
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
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
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
“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
“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
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
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答案】D(恰恰相反,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牛皮烘烘的。
)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1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这是一首叙事词,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安排叙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之处——向前展望——回首过去——评价。
10.作者在风雨中的行为是什么?心态是什么?哪一句从自然的风雨联想引申到了人生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行动:吟啸且徐行。
心态:谁怕?引申:一蓑烟雨任平生。
11.“山头斜照却相迎”在诗中有什么深刻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明无论什么样的风雨,总会过去,前面的路总有阳光迎接着我们。
表明了苏东坡对逆境的乐观态度。
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词中“我欲……人间”五句,写作者幻想飞升,又怕________,随之________自得。
这几句显得摇曳多姿,扑朔迷离。
(用词中原句填空)结合作者当时的实际,说说为什么作者“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作者写此词时,政治上不得志,欲遗世独立,但仍然盼回朝廷一展抱负,却又担心党派之争难以容身,借“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隐寓其中,显得空灵蕴藉。
13.“人有……婵娟”五句,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十全十美,自古难求。
天下离人能长久地共赏明月,也足慰平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明]蓝仁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15.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争”。
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
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四、高考热点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倘若真的能化寂寞为思考、变寂寞为实干、改寂寞为娱乐,那么我们就能精神抖擞,走出寂寞;洗涤心灵,获得新生;变得朝气蓬勃,成就一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