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90年代广为传播。

背景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这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一,最为重大的事件显然就是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几乎瓦解,这为国际上特别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及其弟子提供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口实。

以里根执政为标志,“芝加哥学派”成为美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之一。

在里根和撒切尔的鼓动下,新自由主义在美国乃至经合组织国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二,20世纪90年代,恰逢西方国家经济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发展信息产业与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些东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将这种变化看做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因而主张发展中国家经济也需要通过实现自由市场经济的途径,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三,由于发达国家的科技和信息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社会和产业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强,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扩大。

总之,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为推行自由的市场经济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华盛顿共识”实际上针对的是已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但其市场体系扭曲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针对市场经济体系完全缺失的转轨经济国家。

“华盛顿共识”是一种被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所误导的理念,正因为如此,面临着完全不同经济使命和挑战的其他国家,从未从这种共识中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作为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政策组合,却在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

90年代初,在俄罗斯等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对于用什么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讨论,集中在是否实行“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因为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当时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转轨战略。

这一转轨战略反映的是这些国家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它得到国际一些著名学者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

在前苏联和中东欧等转型国家中,俄罗斯、捷克和爱沙尼亚是“休克转轨的典型”,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波兰前副总理巴尔采罗维奇、捷克前总理克劳斯等人都是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追随者和推行者。

曾被称为捷克转型设计师和新自由主义代言人的克劳斯,在1990年上半年首先提出并在捷克实施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转轨政策。

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得以实现,其中一个主导论点是,为了实现私有制企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繁荣,一旦给企业和公司以真实的价格信号,就能够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经济增长的轨道,实现萨克斯所言的“能够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

捷克前总理克劳斯制定的转型政策以及被实施,在当时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计划的轰动性的胜利。

随后,在其他一些转型国家,也纷纷倡导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采取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转轨战略与政策。

这样,美国芝加哥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在一些转型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休克疗法”作为激进转轨的重要政策工具组合,新自由主义又作为“休克疗法”的理论支柱,成为转型国家的主流观点,而被一些国家的政府用于经济转型的实践。

科勒德克针对波兰转轨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波兰改革的早期,深受“华盛顿共识”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普遍认为市场化首要的是企业的自由化与私有化,自由化和私有化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并且要紧缩银根,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对税率及汇率加以合理管理调节,这样市场经济就可以获得成功。

所以,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政策,被广泛运用于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曾对转型过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内容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影响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概括,“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是“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

最初,斯蒂格利茨对“华盛顿共识”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他在1998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华盛顿共识”作为一种智力型的教义,它的“成功”在于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操作。

只要掌握了几个最主要的经济指标,例如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利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便能做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华盛顿共识”对经济转轨国家所产生的误导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论误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政策的得与失、利与弊、激进与渐进孰优孰劣等,始终是国际学界和俄罗斯精英们争议的焦点。

实际上,它涉及的是转型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路径、道路的理论论争。

“华盛顿共识”的支持者认为,“一旦转型引进市场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获,效率就可以提高。

因此,转型应该是大爆炸式的、激进的、休克式的”。

正是这样的理论认识,在当时成为一些转型国家执政党的主导思想。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俄罗斯政府与学术界围绕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政策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派别。

一派是以叶利钦为首的政府派,即激进民主派,也是当时俄罗斯的主流派别,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盖达尔、丘拜斯、费奥多罗夫等人。

俄罗斯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初,叶利钦和盖达尔等人荒谬地认为,一旦俄推行经济和市场自由化,为经济提供充分竞争的条件,俄经济就能走出危机。

这一派主张采用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与货币主义理论指导俄罗斯转型,主张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政府的作用。

另一派是以俄罗斯科学院为首的一些学者所组成的“学院派”,即与政府观点对立的派别。

他们赞同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但认为应该采取有政府参与宏观管理的渐进改革方式,主张走“特殊的俄罗斯道路”。

执政的民主派在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影响下坚持认为,只要市场能够自由配置资源,就能够实现经济增长。

但是,转型国家的问题恰恰在于,改革的预想与实际的结果相去甚远:对于从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你不能假定这些隐含的市场制度自然存在,所谓“转轨”就是要创造这些制度。

著名学者热若尔·罗兰在回答“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未能预见到俄国问题的严重性”时,他解释说,这主要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教条主义观念和缺乏科学的转轨经济理论。

在缺少科学理论的情况下,一些人相信教条,错误地认为只要全面放开,迅速削减政府规模,市场就会出现,经济就会增长。

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这些人相信,只要政府放开管制,市场就会魔术般地出现。

但是,俄罗斯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市场经济产生之前国家机制解体,不仅经济状况会恶化,市场经济的实施实际就没有了依靠。

o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转轨中的“休克疗法”的深层根源,是冷战遗留下来的“道德热情”和对冷战“胜利”的陶醉,他们试图一劳永逸地建立起一个“新的、干净的、纯粹的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

这种思想是雅各宾式和布尔什维克式的狂风骤雨般的社会变革模式的翻版。

与改革的西方顾问所承诺的“即将到来的俄罗斯经济的繁荣”相对比的是,俄罗斯(以及东欧大部分转轨国家)经济绩效和经济规模的严重下降。

目标混乱对“华盛顿共识”的本质内涵,美国学者罗伯特·W·迈克杰尼斯作出了如下简明概括:“华盛顿共识”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三重特性。

在这些国家的改革初期,市场化和民主化,民主、民主化和民主政体,如多党制、三权分立、全民选举等,都被视为俄罗斯等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条件和目标。

最近,有些美国学者依据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转型的实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经济改革而言,民主化是最优的政治制度吗?当需要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时,专制是不是比民主有效?在他们看来,叶利钦的民主政府却遇到了种种困难,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在国家专制方面衰败得更加急剧,社会无序上升得更加严重;在俄罗斯,经济专制减少的初始影响是极度的经济非组织化,秩序和法律的缺乏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在中东欧国家,民主制度被认为是获得了成功。

他们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和俄罗斯民主政府的失败,这一鲜明对比为一党制作了一种好的宣传。

基于这个比较,国际上一些权威学者提出了“无序”和“专制”的概念,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控制无序;另一方面,需要抑制专制。

这些研究表明,一些经济学家以往对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化与民主化改革的看法,陷入了矛盾的境地。

一方面,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经典”,要求市场经济不能离开西方基本民主制度的制约,因此,在俄罗斯等国快速推进民主政治。

但是,俄罗斯在转型后虽然具有了民主政体的形式,但是在国家专制方面却衰败得更急剧,社会无序上升得更严重。

俄罗斯转型后的现实却是:有民主的形式而没有自由的内容;另一方面,来自亚洲国家经济改革的现实却是:在西方人认为的缺乏民主的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和越南,现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改革,却取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