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50年来,世界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业发生很大变化。
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产量持续上升,而区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消费总量平缓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
同时世界谷物贸易缓慢增长,年度间波动较大,地区间的供需失衡导致主要谷物价格大幅波动。
1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1.1世界粮食生产分析1.1.1 世界谷物总产变化世界农业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谷物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步上升,地区结构有所变化。
1961~2 01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7.99亿t增加到23.15亿t,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2%。
从谷物产量变化的趋势看,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9%,1981~1990年年均增长2.0%,1991~2000年年均增长0.9%,2001~2011年年均增长2.0%。
20世纪90年代,世界谷物生产很不稳定,增速减缓,而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地区,2 011年谷物产量分别为4.38亿t、4.18亿t、2.86亿t、2.26亿t和0.83亿t,共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62.7%。
受资源约束及技术进步差异影响,各地区产量增速不同,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明显上升。
分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于3大作物。
2011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1亿t、6.7亿t和8.8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2倍、2.1倍和3.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3%和3.0%;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22. 7%和77.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和2.9%。
由于各种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米的相对份额明显上升,而小麦和水稻有所下降。
1991~2011年,玉米在3大作物中所占的比重由30.1%上升到38. 1%.而水稻所占比重由32.2%下降到30.7%.小麦所占比重由33.9%下降到28.9%。
1.1.2世界谷物单产变化5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
单产从1961年的1388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987kg/hm2,平均每年增长52 kg/h m2,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1%。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5倍、0.8倍和3.5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8倍和2.2倍。
谷物主产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分品种来看,各品种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
1961-2011年单产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玉米,从2100 kg/hm2增加到5122kg/hm2,增长1.4倍,年均增长1. 8%;其次是小麦,单产从1120 kg/hm2增加到2996 kg/hm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0%;水稻单产从1990 kg/hm2增加到4204 kg/hm2,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
1.2世界粮食消费分析世界谷物消费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总量来看,2 011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达到23.11亿t.较196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1%;较1991年增长30.6%,年均增长1.7%。
从消费结构来看,口粮消费仍是谷物最主要的消费途径,2011年口粮消费量为10.69亿t,占谷物总消费量的46.3%;其次是饲料用粮,2011年消费量为7.86亿t,占谷物总消费量的34.0%;其他消费量为4.56亿t,占谷物总消费量的19.7%。
从各国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粮食消费水平和方式上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已表现为以间接消费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提高引起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居民对粮食的消费仍主要是直接食用消费。
从增长趋势来看,口粮消费增长较为平稳.20年来年均增长0.9%,高收入地区如美国、欧盟的口粮消费基本稳定,中国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逐渐减少,人口增速较快的低收入国家口粮消费增长较快;饲料粮消费增长缓慢,年均增长0.7%,饲料量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等消费结构升级较快的地区,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消费结构稳定地区的饲料粮消费基本稳定,增长趋缓;其他消费特别是工业用粮增长迅速,年均增长 3.6%,随着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和生物质能源的兴起,各国的工业用粮增长迅速,其中中国2000-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在5%以上,欧盟2000~2005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2%.美国2006—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甚至达到20.2%。
目前,世界粮食消费仍以口粮消费和饲料粮消费为主,人口数量的增加是推动世界粮食消费增加的因素之一,而人均收入提高对动物性产品需求增加导致的饲料粮增加,是粮食消费量提高最主要的因素。
分品种来看,2011年大米、小麦和玉米消费量分别为4.60亿t、6.77亿t 和8.71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3倍、2.1倍和3.2倍,年均增长2.4%、2.2%和2.9%:分别比1991年增长38.2%、23.9%和78.2%,年均增长1.6%、1.1%和2.9%。
其中,玉米消费增速较快,占谷物总消费量的比重逐渐上升.由1991年的28.9%上升至2011年的37.7%,而大米和小麦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重逐渐下降,分别由1991年的29.5%和32.2%下降为2011年的28.4%和29.3%。
1.3世界粮食贸易分析二战后世界谷物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量的增长快于生产增长速度。
196 1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为0.81亿t.到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36亿t,之后逐年减少,2011年为2.76亿t。
1961~2011年,谷物出口量增长2.4倍,年均增长2.5%,高于2.2%的生产增长速度。
近20年来,世界谷物出口增长缓慢,年度间波动较大。
由于主要谷物出口国致力于发展生物质能源,国际市场谷物有效供给减少,特别是2006年以来,世界谷物出口量明显下降,2011年较2006年减少6000万t。
世界主要谷物出口国中,除阿根廷保持增长外,美国和加拿大出口量基本保持稳定,欧盟、俄罗斯和澳大利亚谷物出口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 6年后,受气候变化及经济因素影响,欧盟、澳大利亚等主要出口国和地区出口大幅下降,进而加大了世界谷物有效供给的波动,之后受高粮价的刺激,2008年世界谷物出口量略有恢复。
2010年受俄罗斯、乌克兰谷物出口限制政策的影响,世界谷物出口量小幅减少,2011年出口限制政策取消后,出口量又恢复至2 009年水平。
世界谷物进口平稳增长,新兴经济体成为需求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日本、墨西哥、韩国等传统进口国的进口需求基本稳定,世界谷物进口需求呈平稳增长态势.21世纪以来年均增长约为1.8%。
新兴经济体的谷物进口量随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
以埃及为例,2010年埃及谷物进口量达到1600万t,较2009年增长23.1%,随着埃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其谷物进口量会继续增加。
在粮食贸易结构中,小麦是粮食贸易的主体,占世界谷物年贸易总量的50%左右,其次是玉米,约占30%.大米约占16%。
小麦贸易量2006年达到顶峰,为1.59亿t,之后贸易量明显减少,2011年为1.25亿t,比2006年下降21.2%,其中小麦主要出口地区欧盟小麦出口贸易量下降20%.加拿大下降20%,英国下降15%。
欧盟受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约束,减少出口补贴并实行小麦出口许可证制,使小麦面积、产量和出口量逐年减少。
加拿大因扩种更有经济价值的油菜而大量减少小麦生产。
科技进步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导致玉米贸易量明显增加。
2011年世界玉米贸易量达到9400万t,比1991年增长31. 4%。
大米贸易量相对较少,2011年世界大米贸易量为3180万t.比1991年增长1.4倍【2】。
1.4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供求平衡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消费量不断增长和生产波动增大,一些年份的消费量开始大于生产量。
进入21世纪,产不足需的年份明显增多,2002年产需缺口最大,达8640万t,2010年产需缺口为4150万t。
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波动,并且波动周期缩短,波动幅度加大。
分品种来看.21世纪以来,世界小麦价格呈明显上涨态势,从2000年的1 19美元/t上涨至2007年的历史最高价格361美元/t,之后开始回落,到201 1年再次上涨至352美元/t的高位。
世界玉米价格从2000年的88美元/t上涨至2007年的200美元/t,之后略有回落,但在2011年达到298美元/t的历史最高位。
世界大米价格波动幅度更大,从2000年的207美元/t上涨至20 08年的695美元/t.之后虽有回落,但仍保持500美元/t以上的价格水平(图1)[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明显加剧,个别品种上涨幅度非常大,粮食自身的供求关系变化是粮价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他因素如极端气候、原油价格变化、生物质能源政策、美元走势及金融资本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石油价格大起大落,投机资金蓄意炒作,在很大程度上助推粮价的涨跌态势。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证券市场持续下跌,大批投机资金纷纷抛弃美国证券资产,转移到石油等商品资产中规避风险,从而拉高了国际石油价格。
而高走的石油价格使得生物燃料得到进一步重视,美国种植的玉米有1/3用于生产乙醇,全球粮食需求增长也主要来自于生物燃料的发展。
粮食需求增加带动了粮食价格上涨。
同时生物燃料引发了粮食的金融投机活动,1998年大宗商品指数的投资规模仅有100亿美元,2007年迅速增加到14 20亿美元,对冲基金、指数基金以及主权财富基金大量涌入农产品市场,从而大大助推了2007年的粮食价格上涨。
到2008年次贷危机不断加深,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低迷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投机资金撤出石油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下跌,能源紧张局面转变为供大于求的形势,生物燃料发展放缓,玉米等原料需求相应减少,导致2008年国际粮价下跌。
此外,贸易政策的收紧和放松给粮食价格的涨跌施加了新的动力。
2008年由于全球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巴西、印度、越南和埃及等大米出口国纷纷出台大米出口限制措施,印度和哈萨克斯坦限制小麦出口,俄罗斯对小麦出口征收关税,阿根廷上调小麦、玉米出口关税,国际市场贸易量减少带动价格上涨,特别是2008年国际大米价格的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