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性笔耐摔能力的改进措施
摘要
中性笔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只要你用过中性笔,也许你就数不清自己曾摔坏过多少支。
一支摔坏的中性笔有时候足以令人感到郁闷。
但是从现在开始,也许你就不需要再担心这个问题了……
关键词:中性笔笔头笔芯油墨
引言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笔也层出不穷。
钢笔,铅笔已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什么荧光笔,签字笔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钢笔,签字笔因其使用方式稍显繁琐,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流;圆珠笔由于笔墨过浓等方面的先天劣势,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荧光笔,签字笔这一类新生事物由于用途过于局限,还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在这“百家争鸣”的时刻,中性笔适时出现,凭借其书写顺滑,出水均匀流畅,字迹清晰持久等优点迅速占领大众市场,在短短十年间迅猛发展成为笔业龙头,而晨光,真彩等公司也凭借各自生产的优质中性笔在一夜之间便发展壮大为中国笔业的主力军。
真可谓奇迹!
然而,既然中性笔有如此多优点,是否它就没有任何不足之处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当我们开始习惯中性时,就会渐渐发现它有一个烦人的问题——每当我们一不小心把笔摔到地上,再用时便感觉出水已不如原先流畅,某个方向的笔划变得断断续续,纵使在纸上拼命乱划,情况也不见好转,最终只得抛弃这支笔。
有时候才刚用的笔芯就遭遇“夭折”,难免让人心疼;若是用“大鲨鱼”或“大赤兔”时遇到这种情况,想必使用者必郁闷不已。
也许有人不在乎买笔这点小钱:坏了就坏了呗,有什么麻烦的。
殊不知,也许在某个山区某个孩子正为一支摔坏的笔痛哭流涕。
而且小问题有时往往能决定成败。
试想,倘若你在考场上遭遇中性笔“罢工”,也许就欲哭无泪了。
况且全世界因此损失的中性笔不可计数,难道我们要眼看着大量金钱白白流失?中国人向来推崇勤俭节约,怎能在这种问题上低头。
那么,是什么问题导致了中性笔断墨呢?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笔头处,中性笔笔头的构造相当特别,它是依靠笔头中心的圆珠滚动出水的。
圆珠下部卡在笔头圆环处,上部在笔头内部有几个金属突起将圆珠牢牢固定,墨水则由金属突起之间的缝隙流出。
(如图)当中性笔摔到地上,笔尖触地时,强大的冲击力使金属突起变形,导致圆珠偏离本来位置,这间接导致笔头出水量在各方向上发生差异,在某些方向出水更加流畅,而某些方向却几乎无法出水。
了解了中性笔摔坏的根本原因,就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小组经过多番讨论,产生了以下3种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案:
方案1:圆锥式的水笔头(如图)
这种笔头外表和普通中性笔头相似,但内部结构和出水原理截然不同,它的内部几乎是空心的正中央有一细长的小孔与笔管相连,以使墨水流通。
它的出水原理更类似于钢笔,是利用毛细现象出水写字的,而他的笔尖和钢笔尖相似。
但由于它是环状金属结构,摔打时不会和钢笔头一样分裂,而是始终保持高强度,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圆珠移位的问题。
这种结构虽好,但由于其技术含量比一般中性笔稍高,若能真正制造销售,价格势必要比普通的高出0.5到1倍。
因此,如果要制造生产这种笔头,我们应同时实行另一项措施——扩大笔管含量,至少不能少于“大鲨鱼”的油墨量。
只有这样它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又能让广大消费者感到实惠所在。
方案2:弹缩式水笔头(如图)
这种笔头的结构和出水原理说白了就是和修正液的一样。
当我们写字的时候会压下中央凸起的小金属圆柱使墨水流出,只要笔一离纸金属圆柱便会迅速堵住出水口,由于金属圆柱内部有弹簧支撑,因而无论摔多少次,这种笔头都会立即恢复原状,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笔头被摔坏了。
由于这种笔的结构较为简单,我们小组成功地制作了一支原始的弹性伸缩笔。
经过试用,我们发现这种结构既耐摔又顺滑,出水相当流畅,但同时还有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是通过金属圆柱周围的环形缝隙出水的,相较普通中性笔的单线出水,它的笔划相对较粗,而且出水量相对较多尽管我们通过减小笔头直径来控制出水量,但我们却依然难以保证笔划粗细。
因为使笔划变细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缩小出水圆环的大小,这意味着要减小金属圆柱的直径,使它变得更细,但这又涉及到更多问题——如何控制弹簧强度以保证用笔时过细过尖的圆柱不会划破纸张,如何使更细的笔尖保持原有的强度,不至于被摔时折断;如何在提高技术含量时有效降低成本;等等。
诸多问题使我们意识到,这种中性笔即便问世,也很难走入寻常百姓家,取代普通中性笔的重要地位。
但值得一体的是,这种结构的笔由于适用面极广,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无论是纸张,是木头,还是砖头,只要是能落笔之处,它都能划出痕迹,而且用过后强度丝毫不减,它在特殊领域的利用价值还有待挖掘。
方案3:备用笔头替换(如图)
与之前两个方案彻底不同,对于方案3我们的思路是让步思考,不去考虑如何改进笔头结构,反之重点在摔坏笔头后的补救措施。
根据我们的观察,普通中性笔头外形可分为3种:类圆锥形,半针管形,针管式。
后两种金属笔头直径过小,不便于拆卸,姑且不计入我们的考虑范围。
我们重点利用第一类型,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类型。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摔坏的笔心恢复书写能力的最好方法,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将我们曾使用过的书写流畅的笔头替换损坏的笔头。
但这一方法有相当大的弊端——费时费力,而且一不小心还会将墨水甩得到处都是。
然而,如果生产厂家能为消费者提供一定便利,在生产笔头时稍作改动,情况将改观不少。
我们小组的方案是将金属笔头与塑料管的接触部分从平面接触改为螺纹式,即将笔头如螺钉般拧入笔管,这样一来换笔头将省事不少。
同时,为了配合螺纹笔头更换,我们还可以将用于保护笔头的软胶塞改为换头器,方法并不复杂——只需将其表面变的粗糙,直径增大使人便于使力,同时在笔头外部加些花纹以增大摩擦即可。
但这种换笔头的方式却也并非无懈可击——每一次换头都会带入少量空气,这可能导致笔墨无法流入笔头,不过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抓住笔心尾部用力甩甩即可。
这一方案相比前两个,优势在于其成本较低,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开发研究其可行性。
且由于未对原有出水结构进行任何改动,更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同时,这一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开发了原有结构的可重复利用性,而且不论是普通水量的中性笔还是大容量的“大鲨鱼”,只要笔头一摔坏,都可以用其他好的笔头更换,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个方案时,如果想要保留一个书写流畅的笔头,就不能将其墨水全部耗尽,至少不能让墨水上方的透明黄色油状物流入笔头,否则将阻碍出水。
再者,废旧的金属笔头和塑料笔管可被分别回收利用,其环保价值不可低估。
可以说,在当前,这是最为合适的改进方案。
为了能更好地比较三种方案的优劣,我们做了如下列表。
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成本最高较高较低
差的问题,目前最现实的措施应属方案三,但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方案一可能才是长久之计。
至于方案二,如果能为其找到合适的出路,也许能成为这个问题之外的额外收获。
但无论如何,不管今后中性笔将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感谢前人,感谢发明了中性笔的人,更感谢所有为人类书写工具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没有他们,也许历史将随风飘散,也许生活将无比单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