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集团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信息系统管理是企业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根据大海集团目前状况应该从以下模块进行实施:大海集团信息管理中心→工资管理系统→车间统计系统→厂内运输调度及管理系统→库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分厂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集团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进、销、存决策支持系统。
模块图如下:图1:大海集团信息管理中心模块图一、工资管理系统1.1新系统总体设计信息统目标应设置为:每月及时接收每一职工的各项变动工资数据内容;查询每一职工的工资内容和个部门的工资项目情况;计算工资和打印工资条、工资明细表;汇总各部门的工资和打印工资汇总表,进行工资分配并打印工资分配表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
具体功能模块结构设计如图:图2:功能模块结构设计1.1.1输入与修改模块输入与修改模块主要是完成每月每个职工经常变动数据项的输入与修改。
企业职工工资单中有些工资项目如奖金、病事假扣款、水电费等,这些数据在每月都会发生变动。
在新系统中,对这些数据分项目、分职工进行专项输入处理。
输入时可以根据不同数据源分别输入,如:奖金、病事假扣款等项目一次同时输入,这样便于核对,避免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月输入之前应对变动数据做一次置零处理,以防止上月数据与本月数据混肴,而出现错误。
1.1.2计算打印工资模块计算打印工资模块主要完成部门工资汇总表的计算汇总,按照类别进行工资的分配统计以及打印输出工资条、工资明细表和部门工资汇总表。
在汇总各部门工资时,还应对工资发放时所需要的各种面额的钞票张数进行统计。
1.1.3查询工资模块查询工资模块主要是了解某一职工各项工资的详细情况,以核查应发项目和扣款项目数据的正确性。
另外,在工资发放时,迅速查询出各部门的应发数、扣款数、实发数以及各种票面张数。
1.1.4系统维护系统维护主要是为完成系统初始化和职工增减变动情况的维护以及某些固定的数据修改而设置的。
这些功能的执行次数比较少,甚至有的是随机发生的。
如系统初始模块主要是将手工记录的职工档案(工资文件)送入机内磁盘工资文件中,完成手工向计算机转换,这是新的工资系统执行的第一步;又如职工调入单位或职工调出单位是随机发生的,一般而言,每月在送入变动数据之前,若有职工调入或调出,应该先执行系统维护模块,以保证在输入变动数据之前,保证工资文件中是当月本单位的全部职工,防止漏算和重算。
当固定数据(类别、编号、基本工资等)发生变动时,也要通过此模块进行修改,可以单个职工修改,也可以按照条件成批修改。
如基本工资项,按晋级的职工对基本工资进行增加更新;又如每个职工都增加5元副食补贴,通过一次基本操作就可以完成。
1.2、管理系统实施与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此系统是一个简化的工资管理系统,若付之实际运行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每月工资主文件中变动数据清零。
如某个职工的某扣款项目,上月有发生额,而本月没有发生额,若本月开始时不清零,月末计算工资时,将会发生扣款多扣现象,造成错误。
(2)数据备份及恢复处理。
为了数据的安全,以防机器出现故障或误操作造成损失,系统应该具备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3)保密口令的设置。
为了保护工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工资管理系统,应该设置口令,增加保护屏障。
二、车间统计系统车间统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不但是全厂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其他各管理子系统的信息源,是我们搞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要建立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车间统计信息的建设是基础。
计算机应用于车间统计系统,不仅可以使车间各类统计人员以最少的劳动和最短的时间取得足够的、可靠的、准确的信息,而且可以使他们从简单的数据统计、收集、汇总等重复繁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从事企业管理、统计分析工作,为领导当好参谋。
2.1初步调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统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统计工作几乎渗透到了企业组织的每一部分。
它的特点主要是信息集中、渠道固定、内容变化小、处理量大、时间性强等。
在初步调查过程中,主要搞清原系统组织和信息的总情况,以及与外部的关系,明确新系统应该达到的目标。
基于这一目的,可以用统计系统业务流程图来表示。
图3:统计系统业务流程图2.2可行性分析从初步调查的情况看,车间统计系统以基本健全,制度完备,统计工作做得比较好,但该统计信息系统研制的可行性分析,还应该考虑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
1、技术方面从技术上讲,统计业务要求的打印报表、统计资料的存储、分类、检索等功能均属于具体操作工作。
数据处理量大,但过程并不复杂。
关于报表格式有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表格,有上级局的统一表格,其数据格式是固定的,处理有规律,一般微机都能完成。
因此在技术上计算机处理的车间统计系统的研制是可行的。
2、经济方面经济上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1)从研制新系统的投资去分析。
研制新系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他的投资主要是人力和物力的投资。
对于该厂车间统计系统的研制来说,主要投资在于购置微机。
要使该项目实现就应为各车间配备微机,由于车间是原始记录发生单位,主要是为厂级统计提供资料。
为了使该厂统计系统运转起来,还需为综合部门和专业科室配备微机。
当然,给各个单位都配置微机,资金上可能会有困难,但是,可先为业务量发生较多的中型车间、劳资科、综合计划科各配一台微机。
这样总共只需要3台微机。
由于现在微机价格上比较便宜,而且还有降价的趋势,因此这一投资不会太大。
(2)从旧系统信息量的大小去分析。
信息量的大小是可行性分析的一个关键因素。
数据处理系统需根据所处理的数据量和处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选择。
一般在一个人工系统中,数据处理成本处于稳定状态。
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设备的固定成本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当处理量增加时,其处理成本并不成比例地增加,而单位处理成本则相应下降。
(3)从新系统带来的效益分析。
车间统计信息系统是为增个管理系统服务的,而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其运行过程中要采取多项措施。
所以管理中获得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经济效益,要对它直接定量的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一般新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
如果新系统实现,能够使领导及时掌握各种经过处理的统计资料,使决策建立在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并可把统计人员从繁重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借助计算机多做一些更有深度的分析,当好领导的参谋,这样,我们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投资,但带来的效益却是很可观的。
2.3新系统逻辑模型经过调查分析,明确了系统目标,发现了存在问题,搞清了系统工作方式、信息处理方法等,为系统新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1、确定新目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把整个工作规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至于使新系统变化太大,而使原系统工作人员不能接受,对系统的使用运行带来阻力。
因此该系统目标如下:(1)及时统计生产日进度情况,及时上报。
(2)按时完成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统计,并且对入库单进行分类。
(3)进行原始资料管理,及时登记台账。
(4)完成工时利用情况的统计,及时上报。
(5)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数据资料(主要为设备、质量方面提供资料)。
(6)进行生产情况统计分析。
2、提出新系统流程设想图根据上述系统目标,分析原系统的工作流程,确定哪些单位的哪些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哪些环节由人工完成,从而提出新系统流程设想图。
统计工作运算简单、业务量大、规律性强。
因此考虑原始记录由人工填写,而原始记录的输入、统计、汇总、分类、打印报表、资料保存全部由计算机完成。
在新系统流程设想图中的全部功能,应保证上述新系统目标的实现,车间统计系统流程设想简图如下:图4:车间统计系统流程设想简图3、新系统数据处理方式数据处理方式是选择计算机处理设备和外部设备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因此在设计新系统时需要确定数据处理方式。
车间统计系统处理的资料大多是格式固定、处理周期固定、资料多、处理过程简单。
因此适合采用成批处理方式。
根据实际要求,生产日进度报表为日批处理;工时利用、产品质量、考勤汇总等方面报表可采用月批处理方式。
详细调查结束后,必须给企业领导提出系统规格说明书。
说明书主要包括:组织情况简述,系统目标,现行信息系统的情况,新系统流程设想图四方面的内容。
即将上述内容编纂成文。
在领导批准后,即可进行新系统的设计工作。
2.4车间统计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的第一步是把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整个设计工作。
而且为每个系统的设计、调试会带来方便。
该统计系统的划分主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处理对象的不同,同时还考虑了信息收集和传递的特点,从计算机易于实现的角度划分的,如图表示了车间统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
图5:车间统计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1、生产进度统计功能此功能的实现:①要按照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工序统计生产数量,并登入日进度台胀;②将生产日报中的职工出勤登入考勤台胀。
2、完成工时统计功能实现此功能的工作主要是:根据生产完成日报,按生产工人登记完成工时台胀;月末汇总每个生产工人的完成工时情况,即统计超额工时(拖欠工时)、质量工时。
计算公式为超额工时=完成定额工时-实耗工时此结果为负数时即为拖欠工时。
质量工时=超额工时×质量系数(0.2)3、产品质量统计功能实现此功能的工作是:(1)形成入库单资料库;(2)对入单库进行分类;(3)统计各类产品质量,并计算产值与计划比较。
该系统统计产品的产量是以台/千瓦为单位的,产值是按产品产量数乘以不变价格来计算的,公式为月总产值=∑某产品月产量×某产品不变价格4、工时利用统计功能实现此功能的工作是:(1)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等。
各种工时计算如下:日历工时=日历日数×每日小组人数×8公休工时=公休日数×每日小组人数×8制度工时=日历工时-公休工时制度内实际工时=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2)计算劳动时间利用。
其指标包括:出勤率、出勤工时利用率、制度工时利用率。
计算公式如下:出勤率=出勤工时÷制度工时×100%出勤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时×100%制度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时÷制度工时×100%5、设备台时统计功能实现此功能的工作是:汇总每月机加工设备实动台时数,并建立设备台时数据库。
6、产品质量统计功能实现此功能的工作是:统计各种产品入库数,返修数;计算产品一次合格率;统计各种产品的废品工时和机加工工时;计算产品的废品率。
计算公式为:产品一次合格率=[一次送验总数—返修总数]/一次送验总数废品率=废品总工时/[合格品机加工工时+废品总工时]7、统计分析功能实现此功能的工作是:根据工时利用报表库、废品单库等,分析工时没有充分利用的原因和造成废品的原因,输出工时利用分析报表和产品质量分析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