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研究李虹(海南大学法学院570228)【摘要】诉讼标的这一概念在一个多世纪前开始被人所熟知,现如今,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也随着民事诉讼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但是,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标的领域的研究起步晚,理论基础薄弱,造成目前民事诉讼立法中诉讼标的运用混乱的状况。

如何建构我国的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协调和整合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体系,就成为一项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诉讼标的构建民事诉讼一、构建我国诉讼标的理论的意义按照台湾学者陈荣宗、林庆苗的解释:"简言之,诉讼标的理论,系如何识别诉讼标的之异同及解释诉讼现象之理论也。

"诉讼标的理论主要是存在于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学体系,更明确点就是德国和以德国民事诉讼法为蓝本制定的日本民事诉讼法和我国台湾地区;而英美法中诉讼标的只是在确定法院的管辖权时有意义,所以英美民事诉讼法学中的诉讼标的概念和大陆法系在理解上有所差异。

可以说,在英美法中并没有如大陆法系学者们研究的诉讼标的理论。

诉讼标的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德国和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学学者曾将诉讼标的概念称为民事诉讼的"脊梁骨",是民事诉讼学法学理论的基础,起到了贯穿及整合整个民事诉讼法学体系的作用。

诉讼标的理论不是单纯的诉讼对象问题,它与民事诉讼其他基础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牵连,是解决诉的制度,二重起诉的禁止,诉的合并与分割以及既判力理论等诸多问题的理论前提。

诉讼标的是民事诉讼的构成要素,是当事人请求法院审理裁判的对象。

民事纠纷进入纠纷程序时,必须要求根据一定的框架来分别对象,或重新将其定义和结构成一种制度性要求,且这种形成和加工被认为是定型化的,具有普遍的性质。

划分这种制度要求的最小的单位基准就是诉讼标的,它是民事诉讼的客观要素,是当事人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核心。

当事人争诉的标的、辩论的实质内容,要求法院裁判的对象就是诉讼标的,法院的调查、审理和裁判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诉讼标的来展开的,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也与诉讼标的紧密相连。

诉讼标的是判定当事人的起诉是否属于重诉的主要根据。

诉讼标的是解决诉讼标的合并、分离、变更和追加的关键。

日本学者井上治典曾经说过:"诉讼标的概念,对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学者来讲,就像一座必须经过的桥。

"由此可见其在民事诉讼中的意义。

二、我国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现状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教科书对诉讼标的的论述来看,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应当属于传统的诉讼标的理论,即以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为诉讼标的,实际上是以实体法中的请求权为识别诉讼标的的同一性标准。

在有关民事诉讼规范中也明确地指明诉讼请求为诉讼标的。

在诉讼中,涉及诉的标的变更和追加、合并时往往没有考虑到诉讼标的的变化。

从现有立法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三点。

1、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予以解决的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涉及"诉讼标的"的法律条文有第53条、55条、56条、243条,在上述几个条文中,诉讼标的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上统一的。

"诉讼标的"基本上都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教材中的通说观点进行定义,即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

例如第五十三条和第五十五条中,所谓"诉讼标的是共同的"和"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非常明显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争议的要求法院裁判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是同一个或者是一个类型。

诉讼标的共同的诉讼就叫做"必要共同诉讼",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诉讼就叫做"普通共同诉讼"。

所谓"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和"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的权利义务"是指当事人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否一致。

2、诉讼标的是指诉讼标的物《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中"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这一句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第三人对诉讼标的的独立请求权指的是第三人对本诉诉讼标的所主张的权利;还有学者认为,第三人对诉讼标的的独立请求权是第三人对本诉原告、被告争执的标的物所主张的请求权;更有学者认为,第三人的独立请求权是指第三人对本诉原告和被告主张的,请求他们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恢复其因本诉原告、被告,设立并争执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所受侵害的合法民事权段。

民事诉讼法在这里使用"诉讼标的"一词是立法的一个疏漏,其实应该使用"诉讼标的物"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这里的诉讼标的是"诉讼标的物"的同一语。

第三人"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就是指第三人对原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物有全部或者部分的请求权。

根据这个观点,在没有诉讼标的物的诉讼(纯粹的身份关系诉讼)中,就不存在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3、诉讼标的指诉论请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到诉讼标的概念的地方有:第3条、第129条、第168条。

在《意见》中的这几个条文,所涉及的"诉讼标的",实际上是指诉讼请求,不是诉讼标的(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也可以说,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混淆了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两个概念。

第3条中,"诉讼标的金额的大小",只有诉讼请求才有金额大小,诉讼标的(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无所谓金额的大小;在第129条中,"按照诉讼标的额"由败诉方缴纳诉讼费用,诉讼标的额也只能是诉讼请求的数额大小。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诉讼标立法实践中有很多漏洞,诉讼标的理论尚不完善,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才能指导法律实践。

从我国民诉理论体系来看,诉讼标的理论的价值似乎只在于说明诉的要素,至于如何用诉讼标的理论来解释诉的合并、变更和追加,如何解释"一事不再理"原则,如何解决当事人适格问题,如何界定法院审理裁判的对象和范围等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以至于在这些问题上仍旧停留根据民事诉讼法法条进行阐释的注释水平。

不过仍有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江伟先生就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法学应当采用诉讼法说,以诉的声明或者以诉讼的声明加原因事实作为判断诉讼标的之标准。

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因为诉讼标的概念在定义上的区别过于微妙,其不同的理论归结又过于复杂,许多内容作为发展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参照来讲未必有多少意义。

"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至目前为此,我国的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仍是粗糙的、肤浅的,已有的一些研究基本停留在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然后简单地抛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不仅本身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板块,而且也无法与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其他"板块"进行整合,更无法用来指导司法实践。

三、构建我国诉讼标的理论的基本思路在我国,简简单单地引进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诉讼标的理论,甚至根据某种诉讼标的理论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相应的条文都是不困难的。

困难的是,如何构建一种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官素质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如何使构建的诉讼标的理论与现有的其他理论问题相协调,怎样使构建的诉讼标的理论在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效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诉讼标的理论构建上,我们可以不去过分追究是选择旧诉讼标的理论还是构建新诉讼标的理论,其他国家和地区所经历的理论上的争论和发展也不可能再次在这块土地上演。

理论上的构建相对容易,但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为紧要的。

"因为我们只能生活在这一时空,我们遇到的问题都必定来自这一时空,得出的答案回应的办法都必须是这一时空的资源可能支撑的。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诉讼标的理论可以采取一种相对流动的学说,在诉讼标的含义的界定上做多义化处理,但要求符合一定的判断标准。

有学者认为,诉讼标的理论事实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请求权竞合。

那么,如何来构建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民事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竞合问题和民事诉讼法上的诉讼标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请求权竞合问题是导致传统诉讼标的理论衰落和新诉讼标的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实体法领域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与仅在诉讼法领域解决诉讼标的问题,都存在一些困难。

民事诉讼目的反映了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构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从诉讼目的的角度,应该讲求利益保障,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急速转变,民事纠纷不仅日益增多,而且纠纷的形态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如何针对实践类型之特性、需求,依其究属权利义务确定追求性、合目的性、妥当性判断追求型……等等,为建构、适用各该类型事件所适合之程序制度、程序法理,乃成为紧要之课题。

"事实上,在诉讼标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德日的学者过于强调学说上的完美,试图用一个学说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学说上希望能够一统天下,而结果往往是谁都不能做到。

"如今德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以及欧盟法律针对诉讼标的的确定已经采取较为可行的多种标准,主张采取什么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来确定诉讼标的,关键问题时可实用性。

"就诉讼标的来说,在权利人为请求某一给付而诉诸法院时,只要向法院主张应受裁判的事项,把请求的原因事实说明即可。

至于请求权存在的理由,判决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见解,为法院职务内自己应决定的事项,当事人可不必提。

我国台湾地区邱联恭先生从防止发生突袭性裁判的角度来看,认为所谓新、旧诉讼标的理论并没有争论的实益。

简单地说,新、旧说都有问题,到底要依新说或旧说来起诉,要由当事人在起诉时决定,法官不能强求涉及当事人的所有纠纷在一个诉讼程序上一次性全部解决,也不能限定其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旧诉讼标的理论依据一个一个的实体权利来进行诉讼。

因为当事人是诉讼程序及权利的主体,在起诉的阶段,原告假使认为就某一请求权他所搜集的证据还不够充分、而想要予以保留,他应该有这样的权利。

如果其有意就同一次侵权行为所发生的全部损害赔偿,要求利用一个诉讼程序一次解决纷争,那么法院就可以在不发生诉讼突袭的前提下进行审判。

在传统诉讼标的的理论框架下,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责任划分是较为明确的,当事人相互之间便于攻击和防御,法院裁判的对象也相当明确和具体;而在新诉讼标的的理论框架下,如果要求原告在起诉时即把所有可能有利于自己的情形都考虑在内并通过请求向法院表达出来的话,显然加重了原告的主张责任,反之,如果减轻当事人的主张责任而要求法官在审理中对可能成为问题的各个侧面都予以释明,即提醒当事人提出主张的话,则会加重法官的负担和责任,在此条件下,如何合理地界定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责任分配以便更好地加强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和民事权益的保护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