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卷第7期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研究的意义和特点□张乐【摘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不仅是因为语法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还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具有一些与其他研究方向不同的特点。
深入了解这些,对我们更好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教学;汉语语法;语言特点;语言教学【作者简介】张乐(1985 ),女,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辅导员,硕士语法是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
它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连词造句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去发现和描写这些规则,而不能随意创造;二是指语法学家们对语法规则的描述,即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我们要先分清语言学语法和教学语法两个概念。
“语言学语法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的体系来研究,教学语法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许国璋,1991)。
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理论语法和描写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教学语法是对理论语法和描写语法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也是对理论语法和描写语法的验证”(张志公)。
明确了语言学语法和教学语法的联系与区别,对我们进行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另一方面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学习语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技能,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教学语法体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两个,即教什么和怎么教。
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研究的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研究的意义,我们主要从研究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以及理论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必要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是非常之际(R4)。
在原文中第一句由主位(studies)和带有三个信息点的述位(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for ability)构成;第二句中,上面述位中的三个信息点分别充当已知信息(即主位),从而引出三个实际上并列的新的主述位结构。
译者在这里很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结构。
(二)例二。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因此在翻译中,译文在不损坏原文信息结构的前提下,也要尽量符合译文语言的特点。
例如下句的翻译:原文:Do you(T1)see the glass as half full rather than half empty(R1)?Do you(T2)keep your eye upon the doughnut not upon the hollow(R2)?译文1:你是把杯子看满而不是半空吗?你是把目光盯在面包圈而不是那个空心上吗译文2:盛有半杯水的杯子,你是否只考虑它有水的一半,而不考虑它那没水的一半?空心的面包,你是否只盯着那圈面包,而不去理会那个空心?以上两种译文,第一种是直接按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翻译过来的,而第二种则是将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完全改变了。
两种译文都没有改变原文要传达的信息。
但是考虑到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在不损坏原文信息内容传递的基础上,应该尽量符合译文语言的特点,我们通常认为第二种译文更合适,因为它体现了汉语是话题显著语言的特点。
三、结语本文通过对主述位结构理论分析,指出译者应该从主位推进的角度出发对源语语篇进行分析,并参照作者的谋篇方式构建出忠实原文信息结构、体现作者交际意图的译文。
翻译时应当尽量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当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导致无法直接保留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必须在译语语篇中建构起适当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再现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和整体语篇效果。
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何时会、又是如何保留或重建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这与源语语篇体裁有何种联系等问题,值得我们深人研究。
【参考文献】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3.刘士聪,余东.试论以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外国语,20004.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2012年第11卷第7期必要的,它对语言学习者掌握所学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
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规则是有限的,句子是无限的,学习语言必须掌握语法规则而不能一句一句地学。
三是从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性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的顺序性上的规律是不同的,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更需要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
四是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意义学习的效果比机械学习好。
即在理解基础上的学习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学习比光凭直觉的学习效果要好。
(二)社会意义。
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中国的和平崛起,引发了世界汉语教学大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载人飞船的升空,使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有的海外评论认为汉语正逐渐上升为全球仅次于英语的新强势语言。
”现在,学习汉语的人日益增多。
据有关资料介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达到了3,000多万,在中国境内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达13万多。
这种蓬勃发展的形势,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质量必须提高。
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则必须要首先做好汉语的本体研究,这样才能对诸多语法问题做出确切的解释。
(三)学科发展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受到很多问题的困扰。
近些年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者、教师,日益看到了语法研究的重要性,对其积极开展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在语法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迄今为止,我们对许多语法现象的研究和描写,还没有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特别是没有达到适合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的广度和深度。
”邢福义教授也指出,“就汉语本体而言,事实的深入挖掘,规律的有效揭示,至今还存在大片大片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远远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求。
”有很多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我们。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研究的特点把汉语作为外语或者第二语言而进行的语法研究,其研究的成果是直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
因此,它是一种教学语法研究,是一种为外族人或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的研究。
这种研究跟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所进行的教学语法研究是有很大不同的。
这种特殊的研究目的,决定了它与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法研究的不同。
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实用。
对外国人和非汉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语法是为了学会说、学会写、能听懂和理解别人的话语。
学习语法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此,在学习的入门阶段,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和最急需的语法规则,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如深地学会说、学会写。
这样,教给学生的语法规则就要非常实用。
(二)有针对性。
外国学生的需要和我们本国人不同。
中国学生认为容易的东西,外国学生可能觉得很难。
如虚词、量词以及一些特殊句型等;又比如一些数的表达法等对外国人来说都是难点,教学中要勤讲多练。
要做到有针对性,就必须进行分水平、分国别的汉外比较分析、偏误分析,了解学生的难点在哪里。
(三)教学语法应当规范。
“学校里的语法课本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
描写的语法只叙述语言事实,不作价值判断”(赵元任,1979)。
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除了要告诉他们“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乎语法的”,还要“作价值判断”。
因为他们需要按汉语语法规则造句,要模仿,要类推,所以给的规则和范句必须是规范的;因为学生本身缺乏判断力,教师和教材还必须要告诉他们哪些语言事实的判断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
(四)具有教学性。
教学语法的教学性又包含着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语法教学框架。
作为对外汉语教材的语法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语法大纲、语法课本或语法著作的内容全部、原封不动地编进教材或搬上课堂,而是要把这些内容化整为零,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将语法系统切分成语法项目或语法点,重新进行编排,有计划地安排到课文中去,安排要尽量跟学生的需要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适应。
教材中对语法规则的解释,应允许有因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做法。
可操作性是指教师能对教材中的语法现象做出规则的解释,帮助学生生成合法的语句。
(五)稳定性。
教学语法相对于理论语法应该是稳定的,但稳定并不等于不变。
随着理论语法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语法教学,教学语法应该合理吸收那些已经被学界公认的成熟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完善;另外,对一些不恰当的或者是处理不妥当的地方,要加以修订。
(六)科学性。
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体系要能正确地反映汉语的实际,在理论上是言之有理的;能比较正确地表述对汉语的认识及其理论根据。
【参考文献】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邢福义.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彭小川.关于对外汉语语篇教学的新思考[J].汉语学习,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