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改造与应用

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改造与应用

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改造与应用
烯烃装置聚合工艺的技术改造,是使用新的技术,优化原料的聚合。

即技术改造使用的是气相色谱技术,分析其对聚合原料的分析,判断原料聚合中各类物质与杂质的含量,并在实际加工使用。

本篇文章是以气相色谱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了工艺的改造与应用。

标签: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烃类化合物;氧化物
用烯烃装置完成原料的聚合工艺处理,是分析每种原料的包含物,为化工产品的生产提供支持,但用工艺完成原料的聚合后,可能因为原料中杂质的残留,让最后聚合的物品不符合质量要求,所以,在聚合工艺技术中加入气相色谱技术,是在原料开始生产前,优化对原料的检测,杜绝问题。

1 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的改造
聚烯烃原位合金粒子在聚合及产品加工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

采用原位技术制备聚丙稀合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该技术是在第四代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大幅度调控聚合物材料的性能,因此原位技术被誉为聚烯烃材料领域的一次革命。

该装置主要用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对原材料有较高的要求,但因为原料用聚合工艺技术生产前,原料的检测技术落后,导致聚合后的半成品存在质量问题,基于此,在聚合工艺技术的前期处理中加入气相色谱技术,是根据对原料的分析结果,画出色谱柱,根据色谱柱的显示,检定原料的质量,优化原料内物质的定量分析,确定杂质的含量。

2 具体应用
2.1 分析烃类化合物
对于烃类化合物的分析,该技术使用的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用PLOTAL2O3毛细管柱展示。

该展示方式的优势是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发现细微的变化、缩短分析时间,是结果展示的最佳方式。

用技术完成烃类化合物的分离后,从中发现了三种改性化合物,第一种是K型的KCI物质,第二种是S型的NA2SO4物质,第三种是M型未公开的技术,绘制毛细管柱图后,发现三种改性化合物的极性依次是较弱、适中与较强,分别对应烯烃的保存能力。

详细分析的结果是,K性改后的化合物可析出不同异构体,种类是烷烃、烯烃、炔烃,是最理想的色谱,S型具有通用的特点,最佳的使用是C4异构体的析出,最后,M型的使用是从丙烯内析出环丙烷,适合构成复杂的原料,分析效率最高。

2.2 分析硫化物
从油井中开采出的原油富有硫化物,且其会转化为小分子,进入原料,这类原料用烯烃装置的聚合工艺加工后,因为硫化物较多,增加了最终生产产品的挥
发性,降低了半成品的质量。

由此,对其的分析是,使用配合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等,用这一检测器检测,满足了硫化物分析提出的要求,但因为检测中可能引起硫化物的淬灭,所以并非首选,所以,实际分析中使用的仪器是发光检测器,它会根据物质在常温环境下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产物形成后的光子,并用毛细管柱表示结果。

色谱柱的类型有WCOT、PLOT,WCOT毛细管柱的显示,可显示多个容量,得到良好的分析效果,PLOT可根据使用物质的不同,分成两类,如果物质具有高渗透性,使用后可以保证反应的惰性,也完成了微量的分析但如果物质是键合硅胶,使用后可把硫化氢与羰基硫分析。

适用的原料是内部有大量的水与硫。

2.3 分析氧化物
烯烃单体的制作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用煤制作,其二是用油制作,两种单體的比较是,前者内有可挥发的氧化物,并带有少量的硫物质、氢物质,后者情况相反,但因为单体的炼制一直以后一种方式为主,所以对氧化物的分析还需优化。

由此对氧化物的分析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国家的检验标准,选择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多层PLOT毛细管柱,用它分析后,可从具体柱图的展示查看氧化物的变化,保证了高精度,二是使用配质谱检测器,用它检测可以进一步降低检测的最低界限,增加了色谱柱使用的范围,但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2.4 分析水含量
水含量在原料中的比例如果过多,可能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降低聚合效果。

所以对它的分析,是用质谱检测器操作,检测原料内水含量的比例,最后结果的显示是耐水毛细管柱,分析时环境必须是90℃恒温。

用这一方式检测后,能够准确检测出原料的水含量。

除了上述四种原料包含物质的检测外,也可以用技术完成氮化物、CO和CO2、氯化物、磷化氢等物质的检测,而经过检测后,可根据毛细管柱的显示,判断原料中杂质的含量。

即用气相色谱技术处理后,可在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对原料进行聚合处理前,保证原料的质量,优化聚合工艺技术使用的效果,有效避免原料的危险性,也就是说,聚合工艺技术可以根据毛细管柱的显示结果,预先用相应的方式处理含量过多的物质或杂质,把杂质或其他物质控制在可处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3 结论
烯烃装置聚合工艺技术的改造,是在聚合工艺技术处理的前期阶段,加入气相色谱技术,用它分析原料内的构成与杂质,并给出分析结果,以此实现对原料的控制,在聚合处理前保证原料质量符合要求,控制烯烃装置运行的风险,保证最后石油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松,黄文氢,张颖.气相色谱技术在聚合级气态烯烃原料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石油化工,2016,45(08):1008-1015.
[2]解肖鹏.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导向的共轭烯烃聚合专利技术简述[J].食品与药品,2015,17(05):378-380.
[3]任合刚.Ziegler-Natta催化剂中给电子体对烯烃聚合性能的影响[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4]刘海建.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