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精练(完美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思路解析: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所以是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所以是血浆,而不是血液;C液位于淋巴管,所以是淋巴。
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
体液除了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外,还包括细胞内液。
C项中表示的三种液体的关系正确。
答案:A2.请在下图空白框处填写适当的名词。
①~④依次为( )A.血浆组织液内环境渗透压B.组织液血浆循环系统细胞内液渗透压C.组织液血浆内环境酸碱度D.血浆组织液循环系统细胞内液渗透压解析:淋巴可由组织液形成,并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共同组成了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可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故C 项正确。
答案:C3.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C.血浆与组织液的Cl-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解析: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淋巴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离子浓度差别较小,而蛋白质是大分子,不能随意进出细胞,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浓度差别较大。
答案:B4.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
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⑦B.⑦→⑥→⑤→③→②→①C.⑦→⑥→③→②→①D.①→②→③→⑤→⑦解析: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间接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解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它们在物质组成上相似,都含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以及激素等,因此A、B两项正确。
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血浆和组织液间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间以及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是单向的,因此C项正确。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肠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
答案:D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解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7.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己、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w w w .x k b o m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
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8.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解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的②中。
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无蛋白质水解酶。
答案:A9.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系统或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答案:B10.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A.②④⑤ B.②⑤⑥C.①③④ D.①③⑥解析: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的细胞内合成,激素在核糖体或是细胞质中合成;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因此①③⑥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或是组织液中,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
答案:D11.(密码原创)甘肃玉树县的结古镇海拔3 950米,2010年4月,在地震抢险期间不少官兵出现头痛、恶心、胸闷等高原反应,补救措施是针对性的吸氧、强心治疗。
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新课标 xk b1. c omA.吸氧有利于细胞的呼吸作用,维持能量的供应B.补液是补充葡萄糖溶液,提供能量C.强心可通过药物维持心率的正常跳动D.内环境的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解析:细胞呼吸需要氧气,吸氧有利于细胞的呼吸作用,A项正确。
补液不但是补充葡萄糖溶液,还要补充钾盐等无机盐溶液,B项错误。
强心可通过药物治疗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C项正确。
题干所述症状说明内环境的稳态被打破了,D项正确。
答案:B12.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毛细血管壁;②红细胞;③血浆;④细胞内液;⑤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B.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D.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解析:②中的氧气进入③需经过1层膜,再经过①到达⑤需经过2层膜,最后进入④经过1层膜,共4层膜,并且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肌肉细胞无氧条件下会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与NaHCO3反应,即发挥作用的是NaHCO3;②为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是CO2;由于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所以③与⑤相比,⑤中含蛋白质较少,但不是没有。
答案:C13.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②③④ D.只有①②③⑤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液pH变化不大。
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14.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解析:由于细胞内蛋白质较多,④是细胞内液,则①是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血浆含蛋白质较多,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
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线粒体,扩散到②依次经过线粒体的内外膜、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膜(进出细胞经过两层细胞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C二、非选择题15.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3)对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体温调节是一个反射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中。
解析:(1)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3)体温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2)组织液水肿(3)各种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下丘脑16.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
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探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