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书法当代标准的“质”和“量”刘宗超书法当代标准的构建,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质”的方面就是对“书法”本身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量”的方面就是建立起区分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

“质”的标准解决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为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规定性,这个“质”的标准使书法的传统相沿不断。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

它有三个根本因素: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

用这个标准衡量,当代的众多创变现象已经走出了“书法”的边界。

他们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只是提供了一种创变的思路或理念,作品本身不是书法。

再以“质”的标准衡量传统“摹刻”形式(如碑帖、碑刻、木板写刻),因其目的在于保存、再现书法形象,它们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了;古代的瓦当文、花鸟字、碑额上的装饰性字体,具有设计制作的特点,今天看来只是“文字艺术”而不是书法;篆刻是在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样式,已经不是书法了。

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

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

以这一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书法“量”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笔法、结字法、章法等形式的丰富性方面。

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至于虚与实、擒与纵、动与静、刚与柔、枯与润、曲与直、断与连、正与奇、巧与拙等对立因素的统一则是对笔法丰富性、节奏感的具体规定。

在结字法上,有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的规定;在章法上,有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开合聚散、各随其体的布置方法。

总之,传统书论所体现出的书法的这些标准都是“量”化的具体标准,作品体现以上因素越多,艺术形式便越丰富,艺术含量也就越高。

书法“量”的标准有时代特色,有传统与当代之别,它应该包括传统部分和创新部分两个方面。

书法创作要有新意和价值,就要在古代标准之上创造出与之不同的东西,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

那么,当代标准究竟“新”在何处?我认为就是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突破传统“字”的观念,以整体形式构成的观念改造传统的形式。

传统书法写“字”的观念太重,形式感、作品感不足。

而当代书法要想成为专门的艺术创作,就要体现出形式感、作品感,以创造独特形象、抒发真“我”感情为追求。

(摘编自《美术观察》,有删改) 1.下列各项从书法当代标准的“质”的方面衡量,属于书法的一项是(3分)( )解析:选D 从原文第二段来看,“质”的标准有三个根本因素,“写的必须是具有实用因素的‘汉字’,创作的行为必须是‘写’而不是‘画’,用的工具是毛笔”。

分析三个选项,A项中的作品的创作行为是“画”,所以不是书法;B项中的作品是碑帖,用的工具不是毛笔,所以不是书法;C项中的作品看起来写的是一个“汉”字,但其实是由图案构成的,不是实用的汉字,所以也不是书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明确书法当代标准“质”与“量”的内涵。

B.文章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论述书法当代标准。

C.文章结尾照应开头进行总括,重申书法当代标准,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D.文章谈论书法标准时紧扣当代书坛现象,高屋建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解析:选C “文章结尾照应开头进行总括,重申书法当代标准”错误。

文章整体上是“总—分”结构,开头提出书法当代标准有两个,之后分别就这两个标准进行阐释;最后一段属于对“量”的继续阐释,作者从这个角度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但并不是所有用毛笔写出的汉字都是书法艺术。

B.书法艺术讲究技巧、风格、境界,因此应排除“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

C.书法“量”的标准应包括传统和创新两方面,其“新”体现在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

D.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因此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重要。

解析:选D “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重要”无中生有。

书法当代标准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笔法只是“量”的标准中的一个方面,作者只是说“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不能由此推出它最重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与美的完美结合的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

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管是编扎工艺所用的草、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

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烦琐,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对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

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没有普及大工业生产,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解析:选C A项,“这一鲜明的特性”在原文中指的是“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而非“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且这一特性只在“当下”才是一把双刃剑。

B项,或然变为必然,原文只说“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会导致其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工艺衰退,这只是一种推测,并非事实。

D项,“陷入了绝境”说法绝对,原文只说面临“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5.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层层递进,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解析:选D “层层递进”错误,原文的分论点是并列式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解析:选A A项,说法绝对。

原文指出了传统工艺发展传承的三方面问题,即使自然资源的问题得以解决,还面临着不符合当代审美情趣,“师徒制”传承之路越走越窄的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展现着独特的审美风范。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

戏曲能帮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见证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

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

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

所以,戏曲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从唱念做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

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

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少年时看戏的场景。

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与戏曲文化亲密接触,有望让更多年轻观众“路转粉”,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不过,戏曲进校园虽易,要达成以上效果却不简单。

为什么?因为校门好进,“心门”难开,戏曲进校园的对手主要是学生的“内心戏”。

很多同学一听说表演传统戏曲,直接敬而远之。

在部分年轻人眼里,戏曲的表演比较“拖沓”,而且唱词晦涩,很多人觉得无法欣赏,所以即便不要钱,也不太愿意去看。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想让每个学生每年欣赏一场戏曲,这要求戏曲进校园时要“会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