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讨论思考
得出结论
9’
教学过 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1911 、10、10
2、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
孙中山
南京
3、结果:
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
4、意义:
1、投放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式图、清帝退位诏书、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图等,引 导学生了解经过。
2、引导学生说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哪些?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民报》
1、投放革命前的孙中山简介。
2、投放《时局图》《猛回头》,分析革命的根源。
3、引导学生分析16字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投放《民报》图。
驱除 鞑虏
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前提)
建立民国——民权主义(核心)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发展)
阅读,了解。
看图分析,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投放课标内容
阅读课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1’




同步探究过程
指导自主探究
组织展示交流
进行评价
展示交流
作出评价
5’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背景
2、 中国同盟会:1905.08
日本东京
孙中山
3、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纲领
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分析
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15’




指导完成,方法点拨
同步探究的开放作业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代表 展示
9’
反思
完善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提示:学习了哪些重大事件?你有何感悟和认识?还有哪些疑惑?)
合作探究
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4’
教学
小结
结合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知古鉴今、读史明智的功能,了解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 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孙中山南京
3、结果: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源自4、意义:教学过程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联系辛亥革命百年
问:你知道辛亥革命吗?说一说。今天我们就走进辛亥革命,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讲讲辛亥革命的故事
激发兴趣
2’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 创建革命党
1、背景
2、中国同盟会:1905.08日本东京孙 中山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报》
3、探究一:投放材料。问:以上两则材料从哪两个个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意义?
4、探究二: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友情提示:失败从辛亥革命的结果和任务、社会性质等方面考虑)
看图了解
知道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看书、思考、讲讲
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知识与技能: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 命的历史意义。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