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答题技巧

管理学答题技巧

二、评分标准分析•(一)名词解释:能准确完整的给出定义或概念及含义一般就可以得满分扣分情况:1.能准确给出指定教材中所给概念,但不完整,根据情况扣1~2分2.能给出完整的概念,但不够准确,根据情况扣1~2分3.能解释清楚概念的基本含义,但没有使用教材语言,根据情况扣1~3分(记忆很重要呵!)•(二)简答题:一般是采点给分,能给出完整的要点即可;如果该题12分,有6个要点,即每个要点2分;如果4个要点,即每要点3分,如果有奇数要点,那么开头的总答即算一个要点,有时根据情况卷面也算1分(注意学会根据分值判断要点)扣分情况:1.缺要点或答错要点,该要点没分2.某要点能基本按教材要点作答,但不够完整、准确,根据情况适当扣分,一般扣该要点1分3.没能按教材要点作答,但能基本把意思说清楚,根据情况一般给该题分值的60%~80%•(三)论述题: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要点仍然是给分的主要依据,一般也是按要点分配分值,有时必要的的总述及也给分;但如果只有要点(骨架),没有评述(血肉),是不能得满分的(不同于简答题),在分值分配剩余的情况下,卷面也会考虑给分扣分情况:1.没能抓住教材要点,基本是自己评述内容,根据情况一般给该题分值的20~40%2.抓住教材要点,但没有相应的评述,一般扣该题分值的20~403.能基本抓住要点,也有相应评述,但不够完整、准确,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10%~20%•(四)分析设计题:给分的依据基本还是教材的要点,同时参考你具体的操作情况,按要点分配分值,但不完全按要点给分扣分情况:1.只写出教材的理论要点,没有相应的操作设计,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50%~60%2.设计的操作过程与理论要求基本一致,但缺少必要的理论分析,根据情况扣该题分值的10%~20%•(五)材料分析题:以教材相应的理论为分值的分配基础,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为得分基础扣分情况:1.没能找准相应的基本理论,就事说事,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30%~50%2.找到相应的理论,但没能很好的与材料结合,只回答相应的理论,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30%~50%3.能运用相应的理论,并结合材料作答,只是不够准确、全面,根据情况一般扣该题分值的10%~20%小结• 1.名词解释、简答题,记忆书本知识是关键,紧贴书本记准、答全是得分的关键• 2.设计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找准相应的理论要点是前提,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是关键;同时,答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及书面情况是得高分的关键(一般评分时不会拘泥于参考答案,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三、答题技巧•(一)名词解释题:1.定义型(教材中有明确定义):紧贴教材,完整、准确答出其定义。

比如:预算控制: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巧妙答法:以既定标准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资源的利用,从而实现约束。

2.概述型(教材中没有明确定义):紧贴教材简要概述其含义的要点。

比如: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的五项管理制度被称为泰罗制;基本内容是:(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与劳动相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二)简答(简述)题:对这类问题的作答一定要紧贴教材完整的回答要点;一般采取先总述后分述的答题方法。

注意:一是要点要全,二是回答要准确完整;尽量使用教材原话作答,如果不能熟记原话,但要简明扼要的把要点的意思表达准确;切记要点一定要全!该题型根据需要回答的内容大致可进一步分五个类型:内容型,特性型,功能型,关系型,对策型。

.内容型:要求解释某一理论、术语或概念的内容比如:简述Y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Y理论是麦格雷戈提出的,他认为这是较为传统的X理论的合理替代物。

其主要观点是:(1)人并不是懒惰的,他们对于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取决于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2)在正常情况下,人都愿意承担责任;(3)人们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 2.特性型:要求说明某一理论或管理行为的特性、特征或优缺点等。

比如: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答:这种计划法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步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其特点(优点)是:(1)计划更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2)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3)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应变能力。

• 3.功能型:要求阐述某一理论或管理行为的作用、意义或效果等。

比如:组织文化有哪些主要功能?答: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具有许多独特的功能:(1)自我内聚功能,即它可以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势;(2)自我改造功能,即它可以改变员工旧的价值观,建立符合组织需要的新的价值观;(3)自我调控功能,即它通过共同价值观对个人价值观的渗透和内化,使组织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4)自我完善功能,即它通过不断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不断深化和完善;(5)自我延续功能,即它一经固化形成,便会持久不断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 4.关系型:要求界定两个概念、理论或管理行为的相互关系。

比如:简述管理与领导的关系答:从本质上说:(1)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下属必须遵循管理者的指示,但下属不一定去努力完成任务;(2)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3)一个人可能既是领导者也是管理者,但是两者也可能分离• 5.对策型:要求给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的方案或某一管理理论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案。

比如:如何克服沟通的障碍?答:要克服沟通中的障碍要做到:(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要学会听;(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7)建立非管理工作组;(8)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三)论述题:要求即答出要点,又要对要点进行阐述;如果出现概念或理论术语,应给出相应的定义;如果要求做出评述,应尽量以教材上的观点论述,如果教材上没有,要从两个方面评述。

注意:一是要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紧扣问题作答;二是要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晰,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三是要点要展开,即要有血有肉。

该题型根据所需回答的内容可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阐述型,论述型,评述性• 1.阐述型:要求对教材中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内容进行阐述,一般是教材里面的观点与内容,有的教材中给出了要点,有的则需要归纳与总结。

比如:沟通的重要性答: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每个企业都有许多人组成,企业活动也有许多具体的工作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各个体及其工作目标有可能偏离组织目标,就需要相互交流意见、统一思想认识,自觉协调个体的工作活动,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领导者就是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告诉下属,并了解下属的愿望并满足这些愿望的人,而下属就是从领导身上看到了一种达到自己愿望或目的的人;而这些角色的实现都需要沟通这个基本工具和途径。

(3)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企业必然要和顾客、政府、公众及竞争者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并且在激励的竞争中企业要永久取得一席之地,就不得不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持久而有效沟通,以便把握成功的机会,避免失败的可能。

• 2.论述型:要求对所给出问题的观点进行论证,或对给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论证。

比如:卓越的领导是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的完美结合。

答:之所以说“卓越的领导是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的完美结合” 是因为:(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卓越的领导就是能有效行使领导权力,高效达成组织目标,而有效行使领导权力需要管理科学,高效达成组织目标需要管理艺术。

(2)卓越的领导需要管理科学,这是由于卓越的领导:一是需要充分发挥领导指挥、协调及激励的管理作用,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管理科学;二是需要领导者具备一定的思想、业务及身体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要求领导者应具有管理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三是需要科学的领导方式,并掌握相应的管理科学理论。

(3)卓越的领导需要管理艺术,这是由于卓越的领导要求领导者:一是要做好领导的本职工作,有条不紊的办事,并在管理中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按例外原则办事,这就是管理艺术;二是要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三是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四是做自己时间的主人;这些都是管理艺术。

因此,可以说卓越的领导是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的完美结合。

• 3.评述型:要求对某一理论观点或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或说出自己的看法。

比如:赫伯特.西蒙曾说过“管理就是决策”,请对这个论断做相关评述。

答:西蒙的“管理就是决策”的论断,说明了管理中决策工作的重要性,具有合理性。

这是因为:根据定义,管理就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决策就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选择或调整过程。

从定义上看,两者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或过程,具有统一性。

具体表现在:(1)管理和决策活动的主体都是管理者;且都具有目的性,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

(2)两者都体现为一种具体的协调或调整活动和过程,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协调或调整的方法都具有多样性,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3)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可以说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质,管理的各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都离不开决策。

但是,这一论断只是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说管理就等于决策。

两者同时又具有矛盾性。

表现在:(1)管理与决策的具体活动内容不同,管理活动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活动,外延较大;而决策活动仅包括对有关管理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活动,外延较小;管理包含着决策,但决策不能包含管理。

(2)不同的管理层其管理与决策活动的程度不同,对高层管理者其管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决策活动,对较为低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则更表现为管理的操作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