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 (2)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文献内容综述 (4)第一节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4)第二节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现状 (5)第三节电视节目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8)第三章对文献内容的思考 (10)第一章前言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北京市“天天看电视”的学龄前儿童有64.2%,“经常看电视”(每周3—6天)的有19.5%,不看电视的只有1%;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的时间是2小时22分钟。
在我国电视还扮演着“家庭保姆”的角色,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导致无暇陪孩子玩耍,很多学龄前儿童在家庭内部又无法找到同伴进行交流,因此会产生孤独感,而缓解孤独感最好、最方便的途径就是移情于电视,于是电视节目成了家长不费钱的保姆。
由此可见电视之于学龄前儿童生活的重要。
皮亚杰指出,认识不完全决定于认知者或所知的物体,而是决定于认知者和物体之间的交流或相互影响。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主体和外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学前期是第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的语言习得主要取决于学龄前儿童所接触到的语言环境。
可以说语言环境决定了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进程的快慢在这个期间,他们极其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学龄前儿童对形状,颜色,声音都非常的敏感。
因此视听方面的具体物体很容易就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且他们很会模仿外界事物。
在学龄前儿童电视节目中,有连续的故事情节、变换的场地、情景、丰富的角色表情、鲜艳的色彩以及悦耳的音乐对话呈现在学龄前儿童眼前,深受学龄前儿童喜爱。
但同时也对他们造成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学龄前儿童行为方面表现最为显著的就是:我们常常听到有许多学龄前儿童说出一些让成年人听来十分吃惊的语言,而且学龄前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也往往带有许多电视节目的痕迹。
因此,在这里只针对电视节目影响的一个侧面——“电视节目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
第二章文献内容综述第一节: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一、语言学习的准备期和发生期:0—1 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从开始时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到会说单个词的句子。
他们不会说出有意义的话(也无法真正懂得所说出的话的意义) ,但在真正学会说话之前却具有交际意义的发音,能对语言做出反应,理解语言的简单含义根据有关研究,婴儿对语言的刺激非常敏感,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言和其他声音并做出不同的反应。
一个月时,他的肌肉运动的停顿可以和成人的语言同步。
两个月以前,对成人发出的声音已有较明确的反应。
3 4 个月时,就能停止自己的发音来听大人的发音,头和眼睛可以转动去寻找声源,有时会发出笑声或咿呀不停的声音,向成人做出反应或呼叫。
8 个月时,发音相对稳定 ,能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愿望,也能学会一些言语动作,如说再见,他就抬抬手或弯曲一下小手。
到了 1 岁,可以基本上说出经常训练的词,如爸爸妈妈等,甚至两个词的句子。
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婴儿通过听觉视觉观察事物思考事物所进行的初级思维过程。
二、语言的发展期:1—4岁1 岁到 1 岁半左右,是学龄前儿童积极理解语言的时期。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水平发展较快,开始学会说出有意义的单句词。
这就是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关键时期。
孩子这时的单词句是与动作或一些常见的事物特别是动物类,如猫狗等紧密结合的,意义和词性还不准确,但在语言的理解方面却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可以通过成人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感愿望和行为,具体表现为:成人用肯定的语言时,他很高兴;若用否定的语言时,他会感到不愉快,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这一时期,孩子在学会单词句的基础上发展到双词或电报句,如“爸爸打”等。
这时表达的意义,孩子是清楚的,但这个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它带有浓厚感情色彩。
这一类的句子很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领会其意。
小孩到了2岁后,是积极言语活动的时期。
这时已学会说完整的简单句子,有了语法结构形式。
到了3岁,是言语发展的加速期,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基本上是完整的句子,这个时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三、语言的成熟期:4—7岁这一时期,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儿童教育。
在语言能力上表现为:能自由地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正如《语言学纲要》中指出的那样: 孩子不仅仅注意词与事物的联系,而且已注意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就逐步摆脱了事物具体形象的影响,而愈来愈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孩子慢慢地熟悉了语言规则并能运用语言规则了。
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幼儿园的教育 ,二是家长的有意识的培养,其他还有电视、广播报刊等。
在这个时期,家长大人一方面续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与社会特别是与美好事物的接触比如,可以带着孩子到景色优美充满生机的野外去。
引导孩子感受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这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景物,并让孩子共同参与,加深对自然美的领会,启发其想象力,培养其语言能力。
第二节: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现状一、少儿频道增多,学龄前儿童电视节目向频道化发展。
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级市以上电视台完成了少儿频道的落地工作,另外,全国有214个省辖市通过模拟频道,转播少儿频道。
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省级电视台也开办了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综合频道。
另外,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动画频道也在2004正式开播,2007年北京卡酷动画频道完成上星,2009年广东嘉佳卡通少儿频道上星……二、少儿栏目数量增多,少儿节目内容丰富。
截至2004年,全国地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已经开办少儿节目246个;全国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已经开办少儿节目90个。
不仅少儿节目数量增大,在节目内容上也越发丰富。
1993年开办了专门播出国产动画片的栏目《动画城》1995年“六·一”儿童节,推出了以3至10岁儿童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大型杂志类学龄前儿童栏目《大风车》,将原有的《七巧板》《天地之间》《蒲公英剧场》《同一片蓝天》《聪明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等六个单独的少儿栏目重新改造,化零为整统一包装,增强了少儿节目的整体感,加强了节目的对象性,时效性和延续性,同时扩大了少儿节目的信息量。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大风车》不断创新,相继推出了《玩偶1牵1》、《顽皮家族》、《新闻袋袋裤》、《童年》、《我看见》、《4+4》、《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重多的子栏目,这些栏目形式多样,节奏明快充满乐趣,丰富了我国少儿节目的内容。
如今的少儿节目涉及学龄前儿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竞技类栏目《第二起跑线》《4+4》激发了儿童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科普类栏目《芝麻开门》《异想天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科普知识,打开了一扇了解科学,了解自然界的窗户;少儿新闻类栏目《新闻袋袋裤》,用孩子的视角报道孩子自己的新闻,符合孩子们的口味,增强了他们对于社会事务的关心。
另外还有专门播出动画片的栏目《动画城》《动漫世界》专门播出少儿影视作品的栏目《少儿影院》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学龄前儿童的生活。
三、少儿节目成人化语言泛滥。
少儿节目中成人化的语言,既指少儿节目主持人在讲话之时使用的,不恰当的或过于专业化的,不能被学龄前儿童理解的语言,也指参加节目的儿童使用的,不符合年龄特点的,过于成熟和做做的语言。
少儿节目的主要收视对象为儿童,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少儿的特点,对于一些成人化的语言,不应该在儿童节目中出现。
以学龄前儿童喜爱的动画片为例,成人化色彩最为严重的动画片应该算2007年2月26日在央视少儿频道停播的《虹猫蓝兔七侠传》,里面的成人化台词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像“玩,玩你个头啊,奔儿我现在可是既不沾酒也不沾赌了”“蓝兔,这辈子是生是死我们都在一起”“看什么看,没看过帅哥啊”“血,我要喝血““扑克、骰子、牌九可是样样精通”、“啊?谋杀亲夫啊”……我们常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成熟,试问每天看着这样的动画片,还会单纯到哪去呢?除了儿童动画作品之外,儿童节目语言成人化还体现在,一些儿童访谈类节目当中。
这些儿童节目的制作者往往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以成人的眼光来度量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儿童节目离儿童生活较远。
在节目录制之前,节目编导总是习惯对儿童指导一番,传授“拍摄经验”,进行多次“演练”。
把活泼天真的儿童变成了大人们的牵线木偶。
孩子们在拍摄过程中,完全按照大人们的意思,说大人爱听的话,摆出大人喜欢的样子。
以央视少儿频道《成长在线》栏目为例子,在一期专访王泊玉的节目中,主持人问道“你觉得当评委有什么特别的”这一问题时,小姑娘不假思索,张口就列了三条,然后分条阐述,毫不犹豫的说了两分多钟,其间还不忘时不时的提高声调,加上恰当的手势丰富的表情。
这样流利的回答,适当的语气,恰到好处的动作,背台词的痕迹很浓,而孩子天真的声音被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被禁锢了。
完全没有了孩子们的天性和个性。
四、缺少创新意识,缺乏文化内涵。
(以动画片为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于儿童电视节目制作者,应有许多可以传播给儿童的中国文化,但在具体操作当中,儿童电视工作者,往往缺少创新意识和突破“传统”的勇气。
往往停留在炒冷饭和盲目追求先进制作技术的层面,而缺少文化内涵。
以动画片为例中国的动画产业,现在落后于欧美及亚洲的日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动画著作者缺乏创新意识,一部《蓝猫淘气三千问》的成功,马上跟拍了一部《虹猫蓝兔奇侠传》造型基本相同,网络上甚至有人调侃蓝猫与虹猫的关系“蓝猫十分讨厌自己旳毛发,于是他跑到理发店染成了红色。
正巧刚染完,《虹猫蓝兔奇侠传》旳导演找上了他。
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红猫蓝兔奇侠传》。
导演又觉得红猫难听就变成了虹猫”二者的相似可见一斑。
2010年1月,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推出了又一新作《美猴王》,从名字就可知是又一部炒冷饭的作品。
仍然以齐天大圣为主人公,其间参杂着玉兔、红孩儿、菩提老祖等人物,剧情也走不出西游记的大致情节。
早在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取材《西游记》制作了动画长篇《大闹天宫》,将近50年的时间过去了,动画制作者们,仍然在拿猴子说事,者不得不令我们沉思。
中国动画缺乏文化内涵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只追求技术创新,不注重动画内容。
2007年中国首部3D武装动漫系列剧《秦时明月》上映,前期的宣传主打“3D”作品,画面唯美,气势磅礴,最后《秦时明月》给人的印象,真的就是“画面唯美,气势磅礴”的花架子而已,对于战国时的历史叙述的不伦不类,而十几分钟的一集动画片,被厮杀和打斗占据了大半时间,一部没有内容的3D作品,只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