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B)
A.努力学习、发展自我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中华
C.求真务实、不断创新
D.重德博学、服务社会
2、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叫做(A)
A.理想
B.信念
C.信仰
D.人生
3、国家对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提出了树立(C)的远大理想。
A.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振兴中华
C.共产主义
D.马克思主义
4、人生观的核心是(A)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环境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为人民服务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C)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为人民服务
7、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B)
A.团结友爱
B.诚实守信
C.爱国守法
D.敬业奉献
8、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A)
A、劳动和贡献
B、金钱和权力
C、地位和名望
D、愉悦和舒适
9、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C)
A、职业道德
B、家庭美德
C、社会公德
D、因个人而定
1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 B )
A、科学研究自由
B、出版自由
C、文艺创作自由
D、欣赏自由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AD)
A、法律
B、习惯
C、风俗
D、道德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ABCD)
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D、爱自己的国家
3、大学生对人生的态度应该是(ABCD)
A、人生需认真
B、人生当务实
C、人生应乐观
D、人生要进取
4、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ABCD)
A、爱岗敬业及办事公道
B、诚实守信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5、下列对理想表达正确的是(ABC)
A、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B、理想渊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C、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D、理想就是实现个人的一切愿望
三、说明是非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15分)
1、信念与信仰没什么不同。
(错误)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正确)
3、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错误)
4、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错误)
5、法不外乎人情。
(错误)
四、知识运用题(共32分)
1、你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8分)
答:(要点)理想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
(2分)
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既不能用理想来否定现实,也不能用现实来否定理想。
(3分)
同时,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
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3分)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中国运动员加入外籍打败中国本土运动员?(8分)
答: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
(也可体现出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分)另一问自评,符合主流观念即可。
(4分)
3、提示: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结合当前就业形势,谈一下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关系及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8分)
答:要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非是岗位全部人满为患,而是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现象,又存在着“岗位找人”现象,所以,应正确看待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关系(2)。
就业是找到工作;择业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过程;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
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就业是择业和创业的结果,择业是就业和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就业和择业的内在要求。
(3分)
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3分)
4、在一则公益广告的三张海报上,均是外国的中文告示。
第一张海报上,主标题是“垃圾桶在此”,副标题是“在美国珍珠港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第二张海报上,主标题是“请保持安静”,副标题是“在巴黎圣母院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第三张海报上主标题是“请便后冲水”,副标题是“在泰国皇宫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作为中国人,这段文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8分)
答:自评,符合主流观念即可。
(8)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1、2006年11月23日,西安市35路公交车上,乘客甲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里面有1000多元现金和若干身份证明,在四下找寻未果的情况下,告诉了司机,于是,司机将车停在了路边,关闭车门,并报了警,在民警乙和丙对甲和车上乘客进行了询问后,甲要求对乘客搜身并打电话找了4个朋友来分列前后门,民警告知搜身是违法行为但没有制止,一些乘客为赶时间自愿被搜身,有几个乘客拒绝搜身但最终还是被搜了身,此时,公车已停留了近3个小时。
问:⑴乘客甲的行为是否是违法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
⑵民警乙和丙在此过程中有无过错?为什么?
⑶你对搜身行为有何看法?
⑴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违反了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人身权利。
宪法规定,除法律规定有权利搜身的执法机关以外,任何人无权对公民进行搜身。
(2分)
⑵乙和丙在此有过错,作为执法人员,明知有违法行为发生却不制止,是一种失职行为。
(2分)
⑶自评,符合主流观念即可。
(2分)
2、林某,16岁,是某中学学生,在一次参加电视台举办的娱乐节目中获得了8400元的大奖。
学校认为大奖应归学校所有,理由是参加娱乐节目是学校统一组织的,且在参加之前就中奖问题与所有参与节目的同学约定。
若中奖,奖品由学校进行处理。
在场的学生都表示了同意,林某也是同意的。
后来,林某认为奖品是自己摸到的,理应归自己所有,要求学校将奖品返还本人。
由于分歧较大,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林某起诉至法院。
问:林某到底有没有权利处理这个奖品?她与学校的约定有效吗?
林某没有权利处理这8400元钱。
(2分)因为林某16周岁,在读书,他还属于我国民法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自身智力和年龄相当的民事行为。
8400元钱应属于较大财产,林某没有处分权,应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处理。
(2分)
林某作为未成年人与学校的约定无效。
(2分)
3、王某,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了杂志的全国刊号,以月刊的形式在全国发售。
后发现黄色的杂志内容能增加刊物的销售量,索性将杂志内容全部改为以色情、暴力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后经相关部门的查实,将其以非法刊物予以取缔。
王某认为相关部门的处理不合法,因为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中,公民有出版的自由,况且自己是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到刊物号的。
问:(1)王某的说法是否正确、合理?为什么?
(2)相关部门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3、(1)王某的说法不正确。
(1分)
因为我国宪法虽然规定公民有出版的自由,但其出版物的内容却是以色情、暴力为主,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所以王某已丧失了宪法保护的范围。
(2分)
(2)相关部门的做法是合法的。
(1分)
因为虽然王某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了杂志的全国刊号,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杂志内容全部以色情、暴力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是非法刊物,应该于以取缔。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