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

龙源期刊网
结构化学习
作者:赵凌燕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03期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碎片化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建构立体知识体系的难度,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应有的深度,在回归数学学科本质的需求下,在迎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需求下,结构化学习能使学生的“基础学力”更快地提升,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幅增长,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自身要具备结构化学习的理念,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展开结构化的学习。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课程改革;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对之前二十年的课改工作的回顾和审视也逐渐增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体系的建立让教学从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强化上升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经验累积。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碎片化的痕迹较重,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教材体系的编排中,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中。

为此,结构化学习的需求就凸显出来,这也是数学回归学科本质的需求,是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需求。

一、何为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是以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并加以改造、加以融合,以形成新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方式和方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中相联系的元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动态建构知识结构时,需要观察、思考、假想、实践、验证、求索,需要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发现本质的数学规律,进而建构出全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对学生是有挑战的,是全新而充满趣味的,是顺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是真实体现学生自然发展状况的,因而这样的学习必定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结构化学习的意义
结构化学习的发生会让学生对数学有全新的理解,让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待学习,并让他们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起来。

其一,学生可以抓住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关联来动态建构,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碎片逐步链接起来,以网状结构甚至立体的數学模型保存下来,以便于他们随时重现、调用、再编辑。

这样,随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丰富,接受的信息都能储存到相应的结构中。

其二,伴随着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经验和感悟会逐渐形成数学学习的方法结构,举一反三时常发生,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科中,而是扩散到时时刻刻、方方面面。

其三,结构化学习旨在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不断地强化和吸纳中,学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