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与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知识1 ( )A(bi)士吾视其辙(châ)乱,望其旗靡必能裨(bì)补阙漏B(pǐ)属(shǔ)予作文以记之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C(shí)之,时而献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宠辱偕(xiã)忘D(háo)呼而转徙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âi)陛下2 ( )A/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行,忘路/之远近C/余核舟/一D/人争/奔走焉3 ( )A--苏轼《江南春绝句》B--辛弃疾《西江月》C--杜牧《杜少府之任蜀州》D--张志和《渔歌子》4②陶渊明③施耐庵④李白⑤曹雪芹五位作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③C D5 (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⑤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 B C D6( )A-《出师表》-诸葛亮-汉代B-《岳阳楼记》-欧阳修-宋代C-《爱莲说》-刘禹锡-唐代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7 (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A②周敦颐③刘禹锡B②陶渊明③刘禹锡C②陶渊明③欧阳修D②周敦颐③欧阳修8 ( )A不能名其一处也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9题(限填原文)。
①《愚公移山》中愚公相信一定能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只填两句)②《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广为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③《核舟记》之末与文首"明有奇巧人"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④《捕蛇者说》一文中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⑤《爱莲说》中表现作者观点的核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桃花源记》一文,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现实的极度不满。
( )②《出师表》一文,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见识,表达了他对蜀汉的忠诚以及对刘禅的勉励。
( )③《捕蛇者说》一文,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连年征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 ) 11 ( )ABCD12"其"字的用法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它是: ( )A BC D13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我本来穿着布制衣服,弯着腰在南阳地方种田。
〕(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14字减字的是: ( )ABCD?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更甚也。
15①《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桃花源记》中的加点字都表示一种文体。
(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言论的书。
《左传》《史记》都是纪传体史书。
( )③"庆历四年"是以皇帝年号来记年的。
( )④古文中有些标题涉及文体知识,如《核舟记》的"记",《孟子二章》的"章"。
( )⑤《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 )⑥《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梦溪笔谈》都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
( )⑦唐宋时期散文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__的书。
17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莲,花之君子者也。
C默而识之。
儿童相见不相识。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________、___ ______ 。
19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1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必先苦其心志22 ( )ABCD*蛇之神的帮助。
23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BC思想。
D24 ( )ABCD25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26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28"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9字选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名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_________,不亦说乎?"3031 ( )A BC D3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之并驱如故BC D33"___"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②皆出酒食(拿出)③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没)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显露、出现)⑤殚其地之出(拿出来)A B C D34"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征于色,发于声③苛政猛于虎④积于今六十岁矣⑤不求闻达于诸侯A B C④⑤D35"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7①便要还家(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3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不同的一项:( )ABCD39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__ _______ 。
参考答案1D 2A 3D 4D 5B 6D 7A 8D 9乐而乐③技亦灵怪矣哉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⑤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11D 12B 1314A 15①(一)16的弟子们的言行 17C 18学而不厌 19教为羞耻 20(二)21C 22D 23B 24B 25 26应 27 28(意思对即可)(三)29(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30 3 1D 32B 33B 34B 35C 3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37"邀",邀请②妻子儿女 38C 39①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②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40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