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一):《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1、透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取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透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情绪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怪诞(dn)亘古(gn)默契(q)污秽(hu)....炽痛(ch)嗥鸣(ho)谰语(ln)...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四.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完美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应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之后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哪?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作者选取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六、反复朗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3、作文《我爱家乡的――》土地的誓言教案(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资料,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有关东北作家群的作品: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等2查询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影视资料。
3查询有关东北地理风貌的图片资料。
4查询中国失去的国土资料: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00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
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此刻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
5制作好多媒体: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设计相关的板书。
教学过程:一、充满激情,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在简单介绍东北作家群后说: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情绪,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1、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
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三、细读,品味情感1、品读一(1).作者应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
(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应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2)师生交流。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3)教师请一名朗读潜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述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
2、品读二(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生交流。
(教师透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
)(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
追问: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资料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品析、归纳:第一段写作者常常想起关东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写故乡完美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深情朗读课文。
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赛读,评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高潮。
(4)朗读小结:教师归纳: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赞美或悲愤。
四、感悟、延伸情感1、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2、教师:同学们,这些领土属于中国无可争议!但是到此刻,有的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了。
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00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
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此刻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同学们,我们的教科书说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而实际拥有的只有9,326,4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平方公里,这就是事实!此刻,我们的情绪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学生仿写誓言。
3、学生读自己写的誓言。
(先齐读,再点读)4、老师评价。
5、多媒体配乐、师生齐唱《七子之歌》作结。
课后反思:本文近同一首散文诗,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为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氛围,以读为主线,透过初读,感知誓言,再引导学生品读,挖掘内涵,使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触动心灵,将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步步提升。
最后,我让学生看图片,写誓言,读誓言,强烈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土地的誓言教案(三):《土地的誓言》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言,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精读重要语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句之间充斥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因而学习本文的基础是能有感情诵读全文,能从中找出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的,才能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
1.要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等。
2.要使用适合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研读、品读等,读得充分。
3.小组交流,要学会质疑分享、善于探究表达,为成果发布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字词注音2、作者简介二、整体感知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提问。
2、教师整合学生的问题,汇聚为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答案。
(1)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2)作者应对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从文中找出原文用横线画出,并提炼词语概括。
(3)应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概括作者的誓言。
(4)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学生联系自己搜集到的写作背景做阐述。
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爱国、思乡之情,感情深沉,境界优美,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联系文章背景理解揣摩。
在书上作批注。
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A、用超多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C、人称恰当运用。
(问题引导:为什么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体验反思1、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故土的深切怀恋;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与无奈;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2、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我们一齐来声讨这可恶的侵略者。
推荐两名同学,读一段对白,注意语气。
男:八十一年前,柳条湖的爆炸揭开了日寇凶残的面容女:八十一年前,北大营的炮声打破国人的酣沉睡梦。
男: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民蒙耻,日寇灭我精神,毁我文化女: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土沦丧,日寇掠我资源,杀我同胞男:在中国的国界里,东北人被逼迫说日本话、升太阳旗,向日本天皇宣誓效忠。
女:在中国的国土上,东北人被逼迫听日本人的指挥、遵日本的法令,当日本的顺民。
男:九一八,积淀了东北人民14年雪雨腥风的苦难。
女:九一八,浓缩了东北人民14年前仆后继的抗争。
男:九一八,告诉我们--牢记历史女:九一八,告诉我们--警示这天合:九一八,告诉我们--面向未来3、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聆听作者这忧伤、悲愤又坚定的誓言时,会有些怎样的感触呢?4、孩子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让我们记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