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动物通讯行为

论述动物通讯行为

论述动物通讯行为姓名:武凯班级:电气1104 学号:201011631430摘要: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然界中,它们总是组成一个小的生活群体,尽管有一些喜欢独来独往,但至少它们在交配时需要与异性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它们的鸣叫,彼此间互相的触摸,甚至一些化学物质的释放,使得它们声息相通,行动一致,无论是在捕食活动中,还是在对配偶的争夺上都井然有序。

这些都是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通讯行为分不开的。

关键词:动物通讯通讯方式意义一.动物通讯所谓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

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二.动物的通讯方式通讯可涉及动物的任何一种感觉通道,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化学物质和电场等。

每一种感觉通道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某一特定信号所采用的感觉通道将决定于该种动物的生物学特点和它所在生活环境以及传递该信号的功能。

下面来详细介绍几种动物的通讯方式。

(1)视觉通讯视觉通讯在动物界是十分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具有简单、准确、迅速等优点。

但是这种通讯方式也有很多的局限性。

在自然界仅仅以视觉通讯作为主要通讯手段的动物是很少的,它们往往以视觉通讯方式和其他通讯方式共同使用,发送或获取准确的信息。

视觉通讯的形式是比较广泛的,雄性驯鹿头上硕大的犄角,草原上雄性狮子颈部漂亮的长鬃毛,这些动物的外表特征都是向雌性同类发出的视觉信号。

青蛙在草丛中呈现碧绿的体色,而潮一、的保护色往往是通过散布错误的视觉信息来迷惑天敌或猎物的。

视觉通讯的形式还包括动物的肢体语言。

拟态使得落叶蝶化作一片枯叶,欺骗了鸟类的双眼。

猎狗面对对手时,头部前伸、前肢前趴、身体下伏、后肢蹬地、露出牙齿、两耳竖起以示对对方的威吓。

而在主人面前,猎狗便会俯首贴耳、摇动尾巴,一副顺从的模样。

雄蜂源在向雌蜂蝶求爱时,会表现出一个相当复杂的仪式:将最漂亮的体色显现出来,向着雌妹饭的方向用尾巴拨动水流,并且水中带着雄峰燃身上一种特殊的气味。

雌蛾螺便同时获得了视觉、嗅觉和触觉三方面的刺激。

视觉通讯对于人类来讲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联系方式。

无论是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还是张翼德的吹胡子瞪眼,恋人之间含情脉脉的对视以及反目成仇的怒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视觉通讯的作用。

在动物园里常会看见游客向孔雀园中的雄孔雀鼓掌拍手,孔雀听到掌声,会为游客表演孔雀开屏。

然而,孔雀向人们竖起美丽的羽毛,可能是在向雌孔雀示爱,或者是在向同种雄孔雀示威,也许是在向人们发出警告。

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其实就是它展示自己,吓唬敌人的武器。

孔雀是在通过展示尾羽传播某种视觉信息,可惜,在场的游客却错误地接受并传递了另一种含义的信息[1]。

(2)听觉通讯听觉通讯是听觉器官发达的动物之间的通讯方式,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即白天和晚上均可进行,其信号是声音。

同一种动物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信息,如求偶、报警、召唤、炫耀等。

声音作为动物最普通、最直接也最为广泛应用的通讯手段,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在于吸引雌性,以及保卫领域。

以牛蛙为例,雌雄牛蛙各有特殊的鸣声,可以相互唱和;而当雄蛙的领地被其他雄蛙占据时,它们会发出另外一种声音加以警告,如果侵犯者仍不退却,一场厮杀在所难免。

世界上约有1.2万种鸟类,其中哑巴鸟极其罕见。

鸟鸣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它们在与同伴、配偶、子女等不同对象交流时,所发出的声音也有区别,甚至不同种鸟类有时也可互通“语言”——在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几种鸟类,所发出的报警信号常常会趋于相似,比如大山雀、蓝山雀、燕雀、乌鸫就可“听懂”相互之间发出的警报。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鸟类,也会因为方言不同而无法沟通。

鸟类为吸引异性排斥同性,宣告领地占有的歌声以及警告捕食者来到的尖叫声都是听觉通讯。

法德、的住物学家记录下乌鸦的种种叫声集”。

他们开着放音车在村子周围移动,通过播放其中一种乌鸦的叫声,终于解决了该村长期困扰村民的乌鸦问题。

这其中就巧妙的运用了听觉通讯的原理。

由于动物的发音机制不同,产生的种种奇妙的声音也大相径庭。

哺乳动物依靠喉管,鸟类依靠鸣管,昆虫往往依靠翅膀的振动,而青蛙却依赖于声囊发声。

因为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发声的频率多样组合又为各种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基础。

同样的发声器官只要做出略微的调整就能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声音的传播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

然而,声音的传播又具有瞬间性,稍纵即逝。

当然,在动物世界里有一些动物是依靠超声波来进行通讯与捕食的,如人们熟悉的编幅和海豚,就是利用超声波通讯的[2]。

(3)触觉通讯触觉通讯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通讯方式。

对于视觉能力有限或者生活在无法利用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来说,触觉通讯往往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触觉通讯常在那些视觉器官不发达的动物或视觉通讯难以进行的地方发生。

某些生活在深海区域中的鱼类,由于光线很弱,视力退化了,但它们往往具有非常发达的鳍刺和触须,上面布满了敏感的神经,在水中游动时,它们可以感知水流的变化,寻觅与捕捉猎物和接收性信号。

触觉通讯也可以通过其他物体作为媒介,以振动或者波动的形式来传播信息。

雄蜘蛛想要进行交配必须到网上寻找对象,上网前雄蜘蛛会做出一种类似“拨弦”的动作,拨动网丝发出一定的振动,据此雌蜘蛛可以判断出是猎物,还是求爱对象。

不仅低等动物依靠触觉作为通讯方式,在高等动物中触觉通讯也相当普遍与重要。

在猴子的社会群体中,猴儿们常会彼此相互梳理毛发,这其中既有母猴出于对幼猴的怜爱,又有出于对猴王的奉承,当然还有猴王嚣张的戏弄。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将刚刚出生的小猴从它的母亲身边抱走,由专门的机器人来抚养,那么即便身体健康,它的反应能力和智力与正常的小猴相比,也显得比较低下。

如果人们经常抚摸或者抱抱它,情况则会有很大的改观。

从这里不难看出,幼年时,对小猴的经常抚摸、搂抱,可以使它的反应提高,更具有生气。

对于人类来说,父母们在孩子幼年时多给一些爱抚,比起成天以婴儿车和玩具熊来应付孩子,更有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3]。

(4)化学通讯化学通讯就是动物通过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影响或控制其他动物的行为。

化学通讯有时会影响整个动物群体的活动甚至调节整个种群。

这些化学物质称为外激素。

有文献报道,外激素可能是最为原始的通讯信号,在蓝藻、细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之间是惟一的通讯方式。

动物释放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还能影响到生理。

如蜂后会分泌一种称为“蜂王浆”物质的化合物,能抑制工蜂卵巢的发育。

另外,化学通讯还是维持群体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蚂蚁群中,蚁后不能养活自己,但它可以分泌一种外激素,来引诱工蚁,使工蚁积极喂养蚁后。

蚂蚁的卵和幼虫也能分泌一种物质。

蚂蚁幼虫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当湿度变小,它们便停止分泌外激素,而工蚁会很快的将其转移到潮湿的地方,这样幼虫便能重新分泌对工蚁来说堪称“美味佳肴”的化学物质了。

谈到化学通讯,似乎我们应该为狗随地小便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一下辩解。

其实这并非狗的不文明表现,而是它在行使自己的化学通讯手段。

狗往往并不是由于膀眈充盈而到处排泄,实际上它只是在向别的同类宣布:这里已经是我的地盘了。

这是一种依靠化学物质抢占领地的做法,当一条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对着马路上的消防龙头排尿时,说明它已经用尿液的气味将消防龙头划为己有了。

而狗真正的排尿姿势是四肢平铺蹲在地上的[4]。

(5)电通讯电通讯是动物靠自身的电场变化,来测试周围环境的物体,感受周围的信息。

这主要是一些低等的动物,它们在水里面,像鱼类,在水里面就是通过发散这种电力线。

发散电力线以后,周围的物体可能要切割它这个电力线,那么它就能感受到这个物体它的性质是石头还是木头,是小鱼是猎物,还是敌人呢。

这是一种,就是感知这个周围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要进行交流,尤其在生殖季节,要相互识别呀。

对方是雌的还是雄的,个体是大是小,适合不适合自己。

如果不适合自己一个庞大的个体来了,像是同类,结果把自己吃掉,那不行,也得回避呀。

所以它们也要门当户对,大小要适宜的。

所以就通过这种电力线,电力线的大小密度都能让对方感受自己的性状,性质。

电通讯常出现在鱼类中。

电信号是由专门的发电器官产生的,而大多数种类的电器官均由肌肉衍生而来,除了热带淡水中南美洲裸背鳗科的裸背鳗外。

当正常肌肉细胞收缩时或神经细胞产生脉冲时就会产生弱电流。

在电器官中经过改造的肌肉细胞或神经细胞也能产生弱电流,因为它们是成堆成排的,所以它们产生的弱电流就会比较强。

当器官发电时,电器官所在的鱼的尾端相对于头端就会瞬间转变为负级,这样在鱼的周围就会产生一个电场。

下面这个事例就可以说明了电通讯的存在性。

在发现美洲大陆后,许多冒险家都前往那里寻找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

有一个西班牙探险队伍,在当地印第安人带领下,进人了亚马孙河上游的一个低洼地,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塘。

印第安人止步了,白人不理解,这里不可能有食人鱼,当然也不可能有鳄鱼和大蟒蛇。

一个白人挺身而出,要给印第安人作榜样,可是没走多远,就大叫一声,直挺挺地仰面倒下,几个同伴上前去救他,也跌倒在水塘里。

过了好一会儿,其余的同伴才将他们救出来。

几个小时后,这些人才从僵直的状态下恢复。

到底是什么袭击了他们?原来在热带混浊的水塘中,生活着依靠体表放电来进行彼此交流和捕食的特殊鱼类——电鳗。

那几个探险家就是被水塘中电鳗施放的电流所击倒的。

它们施放出的电压往往可以达到600伏特。

自然界中不仅有电鳗、电路利用身体发电器官产生很强的电流猎取食物,深水中的鲶鱼、鳄鱼也可以依靠体表电感器进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5]。

三.动物通讯行为的意义动物的通讯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每一类通讯行为往往有着特殊的功能与进化过程。

这一过程历经了许多艰辛,在不同的环境下,因物制宜,形成了适应自己的交流方式。

可以说通讯方式、环境以及某些器官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关联网,相互作用下,使得彼此达到协调的状态。

往往越是高等的动物,越具有较多的通讯方式,这样就可以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仍可以交流信息,与同伴共同渡过难关。

而那些依靠单一通讯行为进行交流的生物,此时则会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研究动物通讯不但有理论意义(有助于研究动物进化和人类语言的形成等),在生产实践中也起作用。

如用声音捕鱼;在家禽饲养中播放雄体鸣声以提高雌体的产卵率和受精率;消灭害虫害兽(如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野生动物管理(如利用海鸥、乌鸦的警戒信号驱散机场周围的这些鸟群);甚至启发人们设计通讯系统。

总之没有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将无法取得联系。

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