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通过对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论述;阐述了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论证了历史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人”。
有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规定实际上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他们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为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时应注重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历史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而将现成的知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历史应当是将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收集、比较、分析、归纳、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
中,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探讨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一、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大多只关注重课本中大事件的背景、影响、只关注考试的内容、考试的热点,这是有悖于新的教学观念的。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的人,所以“教与学的过程”是让学生成“人”,让他们拥有应有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的未来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把体现美好人性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团结合作、仁爱勤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执著追求、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史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展示一幅幅历史情感画卷。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人性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追求。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更新理念
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即使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特有的魅力。
但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用的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保留下来,并辅之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的时,也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因为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起学生对生命、生活、道德、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思考探索。
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渗透以下思想:
1.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但学生成“才”之前,应该先成为“人”。
要让学生成“人”,我们必须张扬学生的个性。
而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就是不顾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千遍一律地教下去。
这样的教学,实际是在摧残人的个性,阻碍人的发展,如何能谈上素质的提高?精神风貌的改观?只有在教学中,学生成为主体,拥有同教师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放开手脚,活跃思维,发挥创新,充满激情和理智地学习历史,探究历史。
这样才能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爱学、善学、会学,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的自身才能不断的发展进步。
2.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需要教师了;而恰恰相反,教师此时的作用更为重要。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可以说教师是台前幕后的总策划者。
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引导,教材里哪些史实体现真善美,哪些史实需要否定批判,哪些史实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科学把关,精心备课,科学组织,积极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人物道德观、价值观评判取向出现偏差时,教师要
循循善诱,科学地指引,尽最大可能地使学生感受人文精神的洗涤,教师此时就成了向学生传播人文精神的使者。
3.以探究问题为手段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历史教学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
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4.以最优化教学方法为宗旨
当我们在强调更新教学方法的时候,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在教学中以最优化教学方法为宗旨。
由于学生的素质,教材的内容,教学设备的不同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因此,我们提倡最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作用。
为此,教师要在课外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在每一节课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面对教材和学生,让学生极其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教学手段
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诞生,意味着教师独角戏时代的结束。
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针对教材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便于学生多种器官感知,强化记忆;可以加大信息量,增大课堂容量,了解更多的课内与课外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不仅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兼顾学生个别差异,开展好个别化教学;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性,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总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新历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与学生一起成长,完成好历史教育所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