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四步走
“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
”只有亲身体验,积极探究,知识才会在孩子的脑子里深深印刻。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提高孩子探究的有效性,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使孩子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
我在实际教学中分四步走:
一、选
选,就是正确选用实验材料,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展开,材料的有效性是必要条件。
所以,选择材料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材料安排要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太深奥的、脱离生活实际的事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会比较乏味,尽量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研究。
在教学中,不一定非要用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可以用相近的却不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材料。
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如一次性杯子、牛奶瓶子、搅拌用的一次性筷子等,这些材料随处可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使用时也能应用自如。
其次,材料安排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揭示宏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在模拟实验内容的教学中尤其明显。
第三,材料安排要有目的性。
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这些活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这样就是在学习和研究。
最后,材料安排要有层次性。
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学生更容易看出其结构,材料
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进行,这样能够体现出材料的层次性,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
二、变
变,就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在做课前准备,找相关知识,寻有用材料,设计实验……这些准备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是有用的、必需的,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光做这些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宇宙”,这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这样一个目标的完成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准备材料、做课件,在课堂上讲解、展示。
而是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准备,选择相应的主题做ppt或者找相应的视频和资料,上课之前先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再做出补充,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既搜集了资料、锻炼了能力,又学会对资料的整理归纳,还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兴趣。
课堂上孩子们对于同学找的资料、介绍的内容特别感兴趣,重要的是各个班级的资料可以通用,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调
调,就是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教材是辅助老师组织活动的,它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不是照本宣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探究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生物的多样性”,但是根据我
们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单元教学时已经是十二月份了,那么这个时候在我们的校园里找动植物就实属不易了,所以我把第四单元提前到第二单元,这样孩子们还能在校园里找到比较多的动植物。
又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浮”是第一单元,但是在二月份这么冷的天气让学生在冷水中做实验,学生都有所顾忌,更何谈主动探究呢?所以我把这单元向后移了一个单元。
这样的调整都是为了能让孩子们主动去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用
用,就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靠教师讲解,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反复观察实验活动中,掌握各种知识、技能。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实验,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对研究的问题理解得快,印象深刻。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内容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用传统方式难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内容,定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让学生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由于比较抽象,学生对声波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只能通过小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往往受条件的限制不是十分圆满。
利用课件可以将水波纹和声音波纹的运动通过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复杂事物简单化,教学难点很易突破。
有些实验由于受到环境、材料等条件的限制,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反馈往往收不到良
好的效果。
而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观察、提问、思考。
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上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要创设各种悬念,使课堂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