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讲义:防御、攻击行为类型

生理心理学讲义:防御、攻击行为类型

性行为作为本能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腰段,更具体地说是腰髓前角的球海绵状核,下丘脑的前部存在一个脑高级的雄性性行为中枢,它位于内侧视前区,称为性两形核。

在雌性动物中,脑内高级性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

雄性动物的性两形核和雌性动物下丘脑的腹内侧核之外,两性动物的性行为还受更高级的脑中枢调节,颞叶皮层在性对象的识别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颞叶损伤的人或动物均表现出严重的性功能异常。

防御、攻击行为类型
母性攻击行为与保护自身的生存无关,而是一种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行为。

哺乳期的动物为保护幼仔不受外来者的侵害,以猛烈地攻击驱逐外来者。

杀幼行为是将幼仔杀死的行为。

杀幼行为也是对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这是由于雄性动物只有杀掉哺乳中的幼仔,才能使雌性动物较早地摆脱哺乳期而重新受孕。

雌性动物的杀幼行为可能与幼仔多、过于拥挤或哺乳能力所不及而引起的。

母动物总是选择最弱小仔动物除掉以保证有强壮的后代延续种族。

根据现有的科学事实,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

杏仁核、隔区等边缘系统对下丘脑的这一功能进行着调节与控制。

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对于捕食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实现着抑制性调节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