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3.《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3.《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3.《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

小说的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

在小说后半部分,大自然的严酷与人类的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在这种惨烈的极端环境中,突显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

这篇小说是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幻小说的有关知识及科幻小说的创作特点。

3.理解文章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学习与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一切,关爱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内容。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难点:赏析精彩语段,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藏着几朵白云的蔚蓝天空,树枝间嬉戏的小鸟,草间玩耍的昆虫,山间涌动的泉水,河中游动着的鱼,还有池沼中随风摇摆的苇草。

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有着诗人描绘不出的意境美,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令人迷恋。

同学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或许早已习以为常,可你们知道看不见这些的人对此是多么的痴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领悟自然与眼前生活的美好。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刘慈欣(196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1999年凭借《带上她的眼睛》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等。

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刘慈欣也凭此作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并成为亚洲首次获此奖的作家。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点缀(zhuì) 迟钝(dùn) 闲暇(xiá)凸现(tū) 吟唱(yín) 合拢(lǒng)硅酸盐(guī) 铁镍(niè) 拍摄(shè)跌坐(diē) 心有灵犀(xī)(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三、了解文体知识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小说类别之一,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但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小说,科幻小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让读者间接了解到科学原理——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字里行间夹杂着一丝对未来的感性想象。

科幻小说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

四、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小说的主要事件。

明确:“我”带上了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心无法返回地面的女领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带着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

在旅行结束的同时,女领航员也永远地留在了地心。

步骤二:问题探究1.我带上“她”的眼睛,去感受了哪些事物?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来到了起航前的草原,“她”陶醉于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并且闻到了花的清香;走到草丛中的小溪旁,把手伸进溪水,感受到了水的清凉;感受到了微风的清爽;看到了升空的月亮;感受到了笼罩在蒙蒙小雨中的草原;听到了雨中第一声的鸟叫。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可爱单纯、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人。

2.狄德罗认为,“情景”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来实现的。

那么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是如何实现人物之间的对比的呢?明确:“我”精神贫乏、孤寂、无聊、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而“小姑娘”有诗意心灵,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我”行动相对自由,而“小姑娘”“永远封闭在地心”。

两组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代人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3.这样一篇科幻小说,却能触动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引人深思。

试分析本文表达的主题。

明确:小说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人们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心灵却越来越空虚,甚至有一种危机感。

刘慈欣的这部小说,带着读者在烦躁的、压力巨大的工作中,寻找到一片心灵的乐土,一个纯净的极乐世界。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珍视”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真知的人。

步骤三:分析人物,了解主旨1.当所有谜底和悬念都揭开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示例一:沉重压抑。

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却被永久地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

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示例二:感动敬佩。

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

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2.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是见证者,也是改变者。

有人说,表面上看,是“她”被困住了,实际上却是“我”被激活了。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明确:赞同。

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

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的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步骤四:写法探究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文中的伏笔不少,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可运用课文中的旁批分析〕1.“热,热得像……地狱。

”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因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为什么会热呢?明确:因为“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当然会热得像地狱。

2.“她”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明确:“她”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朋友们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

从侧面来说,这也说明了“她”的处境过于悲惨,自己都不愿意向别人提起它。

五、课堂小结全文构思巧妙,意蕴深刻,通过富有奇特功能的传感眼镜,将科幻小说中的“我”与失事后身处地心的地航飞船领航员小姑娘连接了起来,将现实中看起来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六、布置作业假如“她”在未来被地心飞船找到,请你想象“落日六号”舱门打开后的画面,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带上她的眼睛》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新增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读来悬念四伏、高潮迭起,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科幻小说。

课文设计教学时长为两个课时,更确切地说一个半课时最为适宜。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障碍,认识科幻小说及作者刘慈欣,训练快速阅读、把握小说情节四要素以便掌握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则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伏笔问题,将课文旁批问题串连起来解决,以此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都能找对伏笔及其照应,对课文的主旨大意有清晰的理解,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新教材不同于老教材,有其创新之处,因此在试教中我摸索新教法,试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用好新教材。

现反思如下:1.体现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差异性,充分引导学生自学。

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关于试教工作的说明》中明确表示:“新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的改进,就是干脆就把‘精读’改名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

‘自读’课文设置导读或者旁批,引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因此,在试教中我特别注意课型的区分,力争上出自读课的特色。

2.努力构建从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关于试教工作的说明》中还指出:新教材“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

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新教材编者的这一指导思想在本课的编写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在本课“阅读提示”中,编者就建议学生“课外可以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比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基地》、刘慈欣的《三体》等”。

为了体现新教材的这一要求,执教中我特意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延伸,一方面请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科幻作品,另一方面还向学生推荐了科幻小说领域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的19部大作,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这样做,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

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