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开篇语学法指导——————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和物理量第二讲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第三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第四讲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五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第六讲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运用第七讲力重力和弹力第八讲弹力第九讲摩擦力第十讲力的合成第十一讲力的分解正交分解第十二讲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区别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区别1、教材方面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
初中物理重现象,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简单,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现象。
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且研究问题相对独立,知识点间联系较少;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知识间联系紧密,构成一个物理知识体系;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
近几年初中、高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中考试题几乎无难、繁题,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功能等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法方面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
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对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
在教学中必须多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
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运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地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空间想象能力,比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
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做法教学中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思维方法。
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要重视分析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隐患。
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最难的题是看不懂的题,不知所云,那么不懂在何处?是知识点不清还是物理模型不清,以上问题解决了,题目也就自然解决了。
学习物理,靠分析解决问题是主要的,极少的问题靠记忆来解决。
本衔接以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为主要目的,对高中物理知识只掌握基本物理规律和基本的运用。
规范解题,作图,书写,培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一讲描述运动的方法和基本物理量————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学习目标认识质点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模型;通过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从而了解物理模型的特点,并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体会物理模型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参考系的选取对研究物体运动的重要作用。
了解时间、时刻和空间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并了解这一关系的表示方法。
会选择参考系并建立坐标系,体会并使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物理意义。
认识正确地选择物理模型和恰当地选择参考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一.初中知识回顾1.机械运动,参照物对位置的变化只作定性的讨论参照物只选择单一物体,对系统只作模糊表述2.用轨迹描述运动情况二.高中知识衔接1.理想模型————质点2.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选定作为对照(参考)的物体(1)有了参考系才能确定位置(2)有了参考系才能知道和研究物体的运动(3)不同参考系下对运动做出的结论不同3.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所采用的数学方法。
实例分析引入-----4.路程和位移区别和联系:物理意义,性质,大小关系5.时间和时刻利用时间轴分析理解三.例题1.能否看成质点。
先由学生提出能看成质点和不能看成质点的实际例子。
再分析讨论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研究巨轮所处的地理位置时,巨轮可看做质点无论什么物体,也无论什么运动,只要以地面为参考系,就能将其看成质点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同时在自转,由于电子很小,故研究电子的自转时,仍可将其看做质点在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无论什么物体都可看做质点。
2.时间和时刻的区分3.位移和路程分析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如下表(质点在每1s内都做单向直线运动)(1(2)第几秒内位移最大()A .第1s 内 B .第2s 内 C .第3s 内 D .第4s 内 (3)几秒内的路程最大()A .1s 内B .2s 内C .3s 内D .4s 内(4)第几秒内的路程最大()A .第1s 内 B .第2s 内 C .第3s 内 D .第4s 内该题训练学生的作图分析能力及对不同时间的区分能力课堂练习1.关于质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一定能看做质点 B .只要物体不转动,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C .自行车运动的时候,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自行车一定不能被视为质点D .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现象中起的作用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2.分析下列运动,研究对象能当做质点的是() A .体操运动员在做单臂大回环时,可以被视为质点 B .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C .研究地球自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D .细胞很小,可把它看成质点3.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 .船和山 B .山和船C .地面和山D .河岸和流水4.火车在铁路上运动,人坐在火车里,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人作参考系,大地是运动的,火车也是运动的 B .以大地作参考系,人是运动的,火车也是运动的 C .以火车作参考系,人是静止的,大地是运动的 D .以人作参考系,火车是静止的,大地是运动的5.在如图所示的时间轴上标出的是() A .第4s 初B .第6s 末C .第3sD .前3s 6.以下数据指时刻的是() A .某运动员跑百米用时11.70s B .某学校8:15正式上第一节课C .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D .5s 内楼上的小球落到地面t/s7.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着甲、乙两列火车,某时刻火车正好交会,甲车上一乘客从一侧车窗看到田野上树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也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则()A.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比甲快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C.甲、乙两车同时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慢D.甲车向南,乙车没动,停在了铁轨上8.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
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运动第二讲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描述——速度学习目标了解从平均速度的定义到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瞬时速度才是准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方向的物理量。
知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定义方法都是科学的。
不能因为平均速度不够准确就认为它的定义方法不科学,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正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认识平均速度是可以测量的,而瞬时速度一般是不能准确测量的,它在数值上越来越接近时间△t越来越小时平均速度的测量值。
理解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是从实验到思辨(理想实验)的科学定义方法。
课程内容一.初中知识回顾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针对匀速直线运动定义速度v=s/t 对变速运动则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定义,即平均速率3.不考虑速度的方向问题二.高中知识衔接1.高中定义更严密,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定义v=△x/△t严格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2.数学方法的运用-----极限思想。
当△t无限小时。
图像割线→切线3.x—t图像(数学知识储备:斜率,基本三角函数)三.例题1.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有什么区别?(1)平均速度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平均运动的快慢(2)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的位移或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明确求出的速度是对应哪一段位移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一般情况下,平均速度不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的算术平均值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比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区别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对应一段时间(过程) 对应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共同点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都是矢量,单位都是m/s联系(1)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可以认为瞬时速度就等于平均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时,50m处的速度是6m/s,16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整个跑动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 )A.6m/sB. 6.25m/sC.6.75m/sD.7.5m/s一质点始终向着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前t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2,后t/2时间内平均速度为v,则物体在这3t/2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是( )A.3v/4B.3v/2C.vD.2v/3图所示为在直线上运动的汽车s t 图线,则下列答案正确的是()A.汽车在4小时内的位移为120千米。
B.汽车在第2小时至第5小时的平均速度为-40千米/小时。
C.汽车在第1小时末的的瞬时速度为60千米/小时。
D.汽车在第5小时末回到原出发点,其瞬时速度为-120千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