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目录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的原则是什么?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何?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么?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什么?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什么?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有何特征?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何?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么?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何?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是什么?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何?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什么?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5.课程实施的研究对我们有何启示?6.6.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6.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6.8.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6.9.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学区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6.10.富兰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策略是什么?6.11.简单评价“主导主体论”。

6.12.为什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6.1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14.在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怎样的特征?7.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7.2.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涵义及目的是什么?7.3.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的涵义及利弊是什么?7.4.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7.5.四代评价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6.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7.7.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是什么?7.8.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7.9.差别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10.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7.11.简述回应模式的评价步骤。

8.1.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的关系是什么?8.2.“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8.3.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怎样的关系?8.4.“大众主义”教育追求的平等与高质量是怎样的关系?8.5.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怎样的关系?8.6.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8.7.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8.8.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的职能是什么?8.9.“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改革有什么影响?8.10.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

8.11.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

简答题答案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

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答:(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1.1.试述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1.2.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

1.3.试述杜威教学论中的反省思维及问题解决教学。

1.4.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2.2.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3.举例阐述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策略的基本内容。

3.1.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3.2.试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取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1.试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及其使用过程。

4.2.试述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关系。

5.1.试述功利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5.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

5.3.试述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5.4.谈谈你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留级制度”的看法。

5.5.谈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6.1.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6.2.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6.3.分析“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即是说儿童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于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

7.1.试述三代评价的缺陷及对我们的启示。

8.1.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在课程教材改革上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设想一下新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努力方向。

8.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论述题答案1.1.试述夸关纽斯的教学论。

答: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

为达到此目的,他确立了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兴趣与自发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

(3)活动原理。

即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

(4)直观原理。

即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不过,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时期,因此,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

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

因此,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

1.2.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

答: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

当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过多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教师中心论”;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学科中心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育的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