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报告

品牌危机案例分析撰写人:陈艳方专业:08市场营销学号:0811020373指导老师:胡礼文前言在瞬息万变的产品竞技场上,我们的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品牌效应。

然而,市场的变幻莫测又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对品牌危机的处理。

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危机的概念、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危机的利用等。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

危机并不可怕,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危机,化“危”为“机”。

总之,“创品牌难,保品牌更难。

谁不珍惜品牌,最后只能倒牌”。

品牌危机管理的本质就是品牌信任的重新恢复,希望企业能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实现涅磐。

品牌危机是品牌生命历程中无可回避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大都经历过。

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不仅能使品牌度过危机,甚至还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展示品牌对消费者的承诺,使品牌声誉更隆目录一、什么是品牌危机..................................................................... 4二、品牌危机的成因..................................................................... 5三、品牌危机的内容..................................................................... 5(一)危机预防 (5)(二)危机处理 (5)(三)危机利用 (6)四、危机总结................................................................................. 9五、案例分析................................................................................. 9(一)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7)(二)案例二:成功的危机处理—创维勇闯”虎山行” (10)一、什么是品牌危机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等现象。

二、品牌危机的成因我觉得品牌危机根源在于企业管理上的漏洞。

具体成因有以下几点:企业缺少整体发展战略:如果企业有一套好的、完善的整体发展战略就可以减少品牌危机触发的可能。

管理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企业缺乏危机监控系统或者是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品牌危机意识:有的企业缺乏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针对品牌危机缺少应变措施。

假冒产品对名品及企业的冲击:这就要求企业健全监察机制,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产品本身的质量出现问题:这个是企业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同时这种原因造成的品牌危机也是非常严重的。

国外名牌冲击:国外名牌的竞争也会对企业品牌造成冲击。

企业商标意识不强:因企业商标不到位而使品牌产生危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产品缺乏创新:如果企业管理观念落后、不注重市场变化,也会慢慢地滋生品牌危机。

企业品牌延伸不当。

三、品牌危机的内容谈到如何解决品牌危机,我想很多人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措施。

但我觉得企业不能总是被动地面对品牌危机,应该做到防微杜渐。

关于品牌危机的管理,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的利用。

(一)危机预防1、要建立企业全员的危机意识超前的、全员和全面的品牌危机意识才是品牌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

企业应在内部树立一种“危机”理念,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品牌有危机。

2、要做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企业要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失误和漏洞,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此外还要加强外部公关,建立与社会团体及消费者良好的关系,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等。

3、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二)危机处理1、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1)快速反应原则(2)公开坦诚原则(3)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4)各个部门协同一致(5)全员参与原则2、品牌危机处理的基本程序(1)调查情况,掌握事实。

立即调查情况、制定计划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危机处理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2)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

争取第一时间、果断采取措施是战胜品牌危机的关键因素。

(3)成立危机处理小组。

遇到危机,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尤其是专家参与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调查情况、对危机的影响做出评估,以制定相应计划控制事态的发展。

(4)对危机进行确认和评估。

管理层应听取企业各级人员的看法,并与自己的看法相互印证,找出危机的根源并估计危机的危害程度。

(5)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企业要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以赢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6)实施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个:危机隔离策略:当某一危机产生之后,企业应迅速采取措施,切断这一危机对企业其它经营方面的联系,及时将爆发的危机予以隔离,以防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

危机中止策略: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

危机消除策略: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危机利用策略:变“危机”为“生机”的重要一环,越是在危急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7)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性的机构对解决危机的作用。

在处理危机时,最好邀请公证机构或权威人士辅助调查,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往往对品牌危机的处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8)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维护企业形象。

出现危机时,企业的一切举动和言论必须做到一个“诚”字。

危机过后尽最大努力恢复企业形象。

谈到了面对品牌危机应坚持的原则和处理危机的程序,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再一点一点的列出针对危机应采取的措施了。

因为处理危机的每一步程序就是最好的措施,而面对危机应坚持的原则也是处理品牌危机的根本。

(三)危机的利用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企业出现品牌危机,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会倒下。

可能在某些方面会受到创伤,但是它可以警醒企业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时候对危机的利用就很重要。

我觉得对危机的利用关键在于化“危”为“机”。

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危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及时沟通(1)不断地与企业内部成员沟通;(2)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3)可以利用媒体进行传播沟通。

2、做好危机后品牌形象的调研、分析和评价(1)了解危机给品牌形象造成了多大的影响;(2)把危机来源及危机处理过程加以总结归纳。

3、加大力度,重塑品牌新形象。

四、危机总结应对品牌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1、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

2、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修正: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修正措施。

4、前瞻:危机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急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要善于发现机会。

五、案例分析案例一:失败的危机处理——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1)案例回顾:2005年3月7日,江西南昌消费者吕女士状告宝洁SK-II。

起诉理由有两点:1.虚假广告:SK-I的广告册上宣称“使用4周后,肌肤年轻12年,细纹减少47%”,然而使用后吕女士不但并未如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变得年轻12岁,反而出现皮肤搔痒和部分灼痛的情况。

广告涉嫌欺诈。

2.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在吕女士和其委托人唐先生撕去了该款产品瓶身上贴着的不干胶中文说明后,发现瓶身原本印有产品成分的日文说明。

日文标示的产品成分表明,这款SK-II紧肤抗皱精华乳的成分包括氢氧化钠等化学材料,其中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由此吕女士和唐先生认为,不在产品包装上用中文予以相关成分警示,侵犯了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

3月9日,代言SK-II紧肤抗皱精华乳的香港明星刘嘉玲发电子邮件表示声援,称“我很高兴继续支持SK-II。

”随后宝洁公司草草地发布声明,称“自已的产品有双重保险保证其安全性”,并强调“产品手册中对产品的宣传有实验数据支持。

”,但可笑的是,其数据是来自机器人!同时,宝洁公司指责“此事后面有利益集团在操纵”。

紧接着,宝洁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公益品牌——“生活、学习和成长”,向中国公益事业第一品牌——希望工程捐献400万元。

3月21日,河南〈今日安报〉批露,一郑州消费者由于担心SK-II质量有问题,要求退货被拒绝,决定起诉宝洁公司。

重多媒体转载了这条新闻,并对SK-II的安全再次质疑。

3月25日,宝洁公司发布“致媒体公开信”。

宝洁公司称,对SK-II紧肤抗皱精华乳的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不存在质量问题。

4月1日,宝洁公司到南昌市工商局签字认罚,南昌市工商局依据规定,对宝洁公司作出罚款20万元的决定。

但宝洁仍然对外界吱唔其词,含含糊糊。

4月7日,王海向国家工商总局举报宝洁SK-II广告欺诈消费者。

王海在举报材料中称,宝洁刊登的SKII护肤精华露的广告“能放大抗老功效2倍,放大美白功效3倍,放大保湿功效4倍”,所引用的各种数据未表明出处、且明显没有事实依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条的规定。

8月24日下午,北京,宝洁公司临时召开SK-Ⅱ媒体沟通会。

宝洁公司SK-Ⅱ中国区公关经理冯佳路向记者宣读了一份来自南昌的法院判决,该判决驳回了原告吕萍的诉讼请求;本案受理费120元由原告承担。

但消费者表示坚决上诉。

(2)案例点评:1、违背了承担责任原则:由于服务人员的傲慢与偏见,使顺风顺水的宝洁公司遭此一劫。

而在消费者起诉之后,宝洁的傲慢与偏见似乎更甚。

宝洁并没有去安抚消费者,而是将自已表演成一个“阴谋”的受害者,对事件定性为“恶意炒作”,甚至指称背后有利益集团的指使。

2、违背了真诚沟通原则:宝洁没有本着诚信的态度与当事人、公众及政府主管部门沟通。

甚至被工商局罚款20万都作出掩耳盗铃之举,拒绝证实。

3、违背速度第一原则:虽然事发两天内,刘嘉玲作为形象代言人即展开声援,但宝洁公司四天后才草草发布声明。

显然错过了最佳灭火时机。

4、符合系统运作原则:在这方面宝洁公司做得还是不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