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一)本我阅读+换位阅读
文本解读也需关注学情(二)整体把握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美,是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
[课例]《故乡在远方》广东新会祖籍地无归属感浙江杭州出生地过客生人味同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江南洛舍外婆家“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小兴安岭插队的地方最美的生命印记黑土地上留下了她的青春年华有归属感地域意义上的故乡――精神意义上的故乡故乡在远方――故乡在心底整体把握首先体现在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整体把握上;其次体现在对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把握上,如对文脉等的把握。
(三)细部咀嚼文本细读一般说来,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等。
[课例]《背影》这是作者追忆八年前发生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 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似乎很平静,其实朱自清写此文,用情极深,但是他不像我们的学生写作文,一上来就直接抒情,而是波澜不惊地开了这样的一个头,其实,当我们读完了全文再回过头来读这一句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地在极力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波涛汹涌。
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父亲买橘回来,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为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啊,作者竟然在文中写了四次流泪。
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四次流泪的原因都相同吗?这里有伤
心之泪、感动之泪、愧疚之泪、感伤之泪。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
《背影》所描写的父亲形象主要有“细心”、“体贴”、“不强壮有力”等特点,这和父亲的经典形象“责任心强”、“坚毅”、“粗心”、“有力”差距甚远,其实,与其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
“细”,不是汉代经生的钻牛角尖似的细读训诂考证盲人摸象,不见其全,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微妙关系传释的循环(四)把“薄”文读“厚”
[课例]《论语八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等等。
(五)把“浅”文读“深” [课例]《窃读记》“我”对读书的喜爱“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人间有爱”大量的细节刻画“我”窃读时百般掩饰的辛苦和所受的屈辱。
“羞惭”“尴尬”“难堪”“悲愤”“狼狈”“自卑感”“诅咒”“对人类的仇恨”。
还把那首小诗从头到底抄录下来,那么冗长的诗为什么要抄录下来,诗里到底写了什么?一个孩子想读书却没有书读,想吃肉却没有肉吃,后半段借此抒发自己深陷于“贫苦”之中的“悲愤”。
文章前半部分归结为:“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所以后一次的“救赎”才显得极其重要,十分及时。
那位店员不但使“我”获得了精神与知识、智慧的粮食,更重要的是他拯救了“我”的心灵,使“我”走出了对人类的仇恨心理,从而获得健康成长,所以说,“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作者在鼓励自己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感激,学会爱――“读书有味”的真正含义。
(六)读出自己的创见 [课例]《登幽州台歌》诗歌写了时间和空间,过去和未来,写了人在巨大的宇宙面前的孤独、渺小,微不足道。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这首诗具有直率的美和<a name=baidusnap0></a>忧伤</B>。
”舒婷:“它的气魄襟怀,就大得可怕。
女诗人偶尔会冒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仅仅是有限人生中的誓言而已。
相比之下,男人的野心,野得发疯,无边无涯。
女人的,虽小心眼儿,但长得优雅。
”王冶秋谈《阿Q正传》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第一
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 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 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二、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一)关注字词
1、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剩是余下的意思。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
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
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
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汪曾祺《关于小说语言》“我突然一下子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2、关注反常态化表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祖父和我》我家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秋夜》“但老家于我,却已无陌生的感觉。
……我和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这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故乡在远方》“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
”孙绍振:“读者一眼便可以看出结论和理由之间的矛盾。
正是由于矛盾、不和谐才怪异,才显得好玩、好笑、有趣味,这叫做幽默。
”
3、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第5自然段“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第17自然段“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二)注重“关系” 1、注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再无声地
向你述说。
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
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牛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2、注重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承上启下的句子“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升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 3、注重末段与前文之间的关系卒章显志“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
(三)体会语言风格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祝福》语言的冷峻、坚硬和情感的控制一九三七年春夏两季,冀中平原大旱。
五月,滹沱河底晒干了,热风卷着黄沙,吹干河滩上蔓延生长的红色的水柳。
三棱草和别的杂色的小花,在夜间开放,白天就枯焦。
农民们说:不要看眼下这么旱,定然是个水涝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