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动物行为学中所说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通常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生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
动物行为确切定义: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只有借助于行为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以最有利的方式完成取食、饮水、筑巢、寻找配偶、繁殖后代和逃避敌害等各种生命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确保个体的存活和子代的延续。
二、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1. 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2. 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3. 保护和挽救珍稀濒危动物4. 可促进仿生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等的发展。
5. 动物福利问题. 关于动物行为的适应,也可以区分为基因型适应和表现型适应。
前者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产生,因此是可遗传的;后者只表现在一个个体身上,它是不遗传的。
表现型适应常常与动物的学习过程、成熟过程和短时的生理调节有关.1、自然选择2、动物的交往与争斗3、动物的联络方法4、动物的行为特征(1)性行为(2)母性行为(3)采食行为(4)学习行为5、早期经验与行为6、遗传对行为的影响7、内分泌对行为的影响8、行为学与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在农场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动物康乐是指动物身体健康和心理愉快,包括无疾病、无损伤、无异常行为、无痛苦、无压抑等。
一切给动物压力、使动物感受痛苦的应激因素均能影响动物的康乐和产品质量,所以,减少动物痛苦,改善动物福利有助于提高家畜产品质量。
2. 动物福利包括的内容(1)动物免受饥饿的自由,为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精力的食物,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动物能够舒适的休息和睡眠。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痛之苦。
(4)免受身体热度不适的自由,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身体上的痛苦。
(5)表达所有自然行为的自由,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金丝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四川、陕西、甘肃湖北.东北虎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华南虎主要分布于中南、华东、西南;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 丹顶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
自然选择是行为发生、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核心内容:适者生存,用进废退.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所以,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②同种生物;③个体的总和。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可以是地理因素,也可以是生殖因素造成隔离。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相同点1选择变异2具创造性3要素一致变异选择遗传.相异处1选择主体不一2自然力与人工力选择进程不一快慢3选择目的不一适应性选择需要性选择4选择表现不一由外及内的选择与表面的选择. 反射是动物对外界或内部感觉刺激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
反射的特点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着极强的联系,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刺激总是引起相同的反应。
闭眼反射,条件反射:某些无关动因或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出现的时间上相结合,经过若干次训练以后,单独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表现。
1.望梅止渴 2.膝跳反射 3.谈虎色变动性:对刺激所做出的一种随机的或无定向的运动反应,其强度随诱发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其结果会导致身体长轴没有特定的指向。
直动性调转动性动性在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中最常见. 趋性是接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
定向是沿着这样一条线,此线通过动物的长轴直接指向刺激源。
趋光性趋暗性趋地性趋湿性趋流性横定向可使动物身体与刺激源方位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但不一定涉及动物的运动。
最常见的是太阳罗盘反应。
在行为学中,阈值指的是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必须具有的最小刺激强度。
当一种行为更难于释放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阈值提高了;当一种行为更容易释放的时候,也可以说是阈值下降了。
在极端状况下,阈值的降低可以导致行为的自发产生,这就是空放行为,空放行为是一种无刺激行为释放,是达不到该行为目的的一种行为。
特定刺激疲劳特定反应疲劳. 动物的复杂行为通常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即欲求行为阶段和完成行为。
在求欲行为阶段,动物积极地寻找和探索目标,一旦找到目标,欲求行为便结束,并开始完成行为,以便完成该行为系统地生物学目的.动机是引起动物行为变化的一类可逆的体内过程。
动物在同一时刻虽然只能进行一种活动,但两种不同的行为动机却常常在体内发生冲突,并导致动物表现出所谓的折衷行为。
动物对外界刺激有选择地做出反应就叫刺激过滤。
外周过滤和中枢过滤. 释放机制指与过滤刺激有关的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
也就是说,释放机制是生物体内参与一个特定行为释放的各种结构成分之总和。
所谓关键刺激就是释放动物某一反应所必需的刺激。
释放者如种内的求偶和双亲抚育行为。
孔雀开屏。
超常刺激:有时候动物发出的自然信号对于信息传递并不是最佳的信号,相反,一些非自然的异常信号反而更能诱发动物的行为反应.这些非自然信号就被称为超常刺激或者超常释放者。
匿名群体:如鹿群、羚羊群、袋鼠群、鱼群。
个性化群体:如猿类、很多猛兽、鸟类. 社会性:指同一物种由很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并在这些个体之间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作,这些行为比性行为和亲代抚育行为更加广泛。
社会性昆虫三个特征:①成虫合作育幼;②非生殖个体为生殖个体提供照顾、保护和服务;③因世代重叠而使子代能帮助双亲喂养同胞弟妹。
准社会性: 只具有第1个特征。
半社会性: 具有1和2的特征,如泥蜂建筑一个公共的巢但只有一只产卵雌蜂。
全社会性: 具有3个特征,包括白蚁、蚂蚁,胡蜂和蜜蜂。
哺乳类动物群体特征:(1)一雄多雌(2)母系社会组织。
(3)雄性个体达到性成熟时就会离群外迁一、社会生活的好处1. 减少环境、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害。
2. 防御捕食者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警惕性的提高有利于及早发现捕食者稀释效应: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被猎杀的机会就越小。
激怒效应与集体防御例如,蜜蜂、麝牛、狼群3. 群居动物比独居动物更容易找到配偶 4. 群体动物的觅食成功率高集体狩猎可以杀死或捕获比自己更多的猎物.5. 保卫资源和抵御来自同种或异种个体的资源竞争。
6. 社会分工可形成竞争优势. 7. 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对发育相对较慢的哺乳动物很重要,尤其灵长类动物。
(利:提高适应力。
弊:依赖性)社会生活代价1. 资源的竞争随群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动物竞争的资源包括:食物、隐蔽场所和配偶等。
2. 增加疾病和寄生虫的传播机会. 3. 容易发生错配4. 对生殖的干扰4. 对生殖的干扰. 通讯是指动物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并能导致信息的共享,动物借助于通讯可以把一个个体的内在生理状态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并引起后者做出适当反应。
信号特点 1. 信号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陈规老套或不变的刻板,动物种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极相似的方式发出同样的信号。
2. 动物的信号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渐进的。
三、动物的通讯方式: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电场及电通讯。
启动信息素1启动激素是靠改变受体的生态状况和其后的行为而缓慢起作用的化学信息激素。
3脊椎动物也能产生启动激素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生殖活动。
4在哺乳动物中,启动信息素对调节青春期的开始时间、排卵时间和动情期是很重要的。
触觉通讯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功能:相互喂食即把食物从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常常是口对口。
2引发梳理行为3靠紧密接触被其他个体携带和运送4有些动物尤其是社会性昆虫是靠咬住另一个个体的颈部而被携带和传送。
动物的通讯功能一、识别物种对一个动物能够识别出与自己同种的个体是十分重要的。
二、识别社会等级,例如蜜蜂的蜂后是靠分泌信息素表明自己王虫身份的。
三、识别种群动物不仅仅能够识别自己所属的物种,而且常常也能识别这一物种内自己所属的种群或群体。
四、吸引异性用于吸引异性的信号除了具有物种特异性之外还必须在远距离起作用。
五、求偶六、使卵同步化七、乞食和喂食八、报警九、求救呼叫十、招募十一、靠身体接触保持社会联系,有些动物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是靠身体接触而保持和加固的.一、防御行为的概念、类型和功能防御行为:指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
防御行为可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
动物借助于防御行为只能相对降低受伤害的风险。
争斗的类型:一、交往争斗二、领土争斗是为了保持一个独立的地理面积。
三、疼痛引起的斗争四、恐惧引起的争斗五、应激性的争斗当动物受到饥饿、疲劳或疾病等刺激时,就可以发展到应激性的斗争。
六、亲本性的争斗七、性的争斗八、掠夺性的争斗. 生物节律包括节律期变幅和相位三个部分。
完成一个完整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就是节律期。
在一个周期内动物活动率(如取食频率)的变化范围叫变幅。
在一个周期内任何被指定的部分称为相位或者阶段。
特征: 1对环境温度变化极不敏感,不管环境温度如何变化,生物节律周期总能保持稳定。
2生物钟通常不会受代谢毒物或者抑制剂的影响。
3生物钟即使在缺少环境诱因时也能自我保持正常的周期性。
4生物节律可被环境中的定时因素所启动或重新启动。
类型: 1. 日节律2. 潮汐节律3. 半月节律4.月节律5. 年节律6. 短周期节律7. 间歇节律四、生物节律的适应意义1. 哺乳动物冬眠的适应意义:冬眠是动物对冬季低温和食物缺乏的适应。
冬眠节律最明显的适应价值是使冬眠动物不必去面对冬季的生存问题,也不必再去寻找食物或与其他动物进行食物竞争,而且在严寒的冬季也免去了保持体温和适当巢位的难题。
一、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和鱼类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三、动物迁移的诱发因素1动物的迁飞节律与年周期相关2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一些动物进行偶发性和无规律的迁移。
3种群拥挤无疑是一个诱发迁移的重要因素。
(一)动物迁移的好处1. 迁移可以使动物利用多种栖息地内的资源。
2. 迁移可以使它们与大量的异性个体相遇和生活,从而增加了交配和生殖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