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月夜。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
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
1918年完成初稿。
1924年定稿。
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
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
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
这正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心理的写照。
乐曲真正具备了。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的境界。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
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中文名称,月夜。
音乐风格,二胡。
作者,刘天华。
创作时间,1918年初稿。
1924年定稿。
创作背景。
刘天华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
在蔡元培的邀请下。
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
月夜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
因此。
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
以及胡适。
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
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
刘天华与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
都对军阀统治不满但对未来却又抱有光明理想。
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
深受学生爱戴。
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
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
每到暑假。
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
在家中的时间很短。
即使这几天。
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
在当时民主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
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终于定稿。
乐曲赏析。
在《月夜》这首乐曲中。
尤其是曲式结构上。
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
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
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
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
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
整首乐曲舒缓宁静。
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
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
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
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
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
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
通过调式交替。
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
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
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
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
描写玉兔东升。
恬静肃穆。
月夜良宵生发想往。
乐曲以极慢板开始。
二胡用流畅的运弓。
运指及精微细致的揉弦。
换把处理。
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天高气爽。
风轻恬静。
一轮明月初升。
夜霭如霜的诗情画意美好月夜。
本段以第一小节为核心音调展开。
并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中连续出现了七度的跳进。
旋律上还先后运用了十六分附点和三十二分附点。
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觉下突出了明月升腾的浪漫景象。
一开始左手揉弦以慢为宜。
第一个音“6”以迟揉弦的方式出现。
出音要柔美圆润。
右手的运弓要稳定。
连贯。
松弛。
力度适中。
行弓要通畅连贯。
换弓要不露痕迹。
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间。
心平气和。
从容自如。
紧接下面的一个小七度的跳进。
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
用跳指换把。
在落音准确的同时。
高音的“5”要实按弦。
揉弦速度稍加快些。
但运弓力量不要爆发。
用手腕的力量带动胳膊。
控制着发力。
有点类似于打太极的感觉。
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发射和持运行。
附点节奏的出现。
给波动的旋律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使得画面开始生动起来。
如同明月升腾的景象:时而明月浮现。
时而明月冲出云层。
时而又如浮云半遮半掩明月。
时而几片薄薄的浮云掠过。
接下来从第八小节开始。
旋律平稳而柔美的进行。
右手弓法也大多以连弓为主。
旋律的走向也开始节节上升。
此时一弓多音也变成了一弓一音演奏。
这样运弓的幅度也要开始加大。
力度加强。
以保持运弓气息的连贯进行。
并一步步将旋律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
此后乐曲便转入柔美音调。
音乐并在此做了柔美细腻的描写。
用一弓拉两个四十六音符。
也就是一弓进行八个音。
好像月亮几经迂回。
终于冲出了那些纠缠的云层。
散发出入戏的光亮。
一轮更加透亮皎洁的月亮。
悬挂半空。
如水月光。
洒满大地。
田园。
山林。
村庄。
让人心情愉悦快活。
此时演奏方式上。
运弓注意匀速。
平稳。
尽量满弓运行。
气息下沉。
不慌不躁。
因为此处的江南民间音调的出现。
在演奏上左手的手法比较丰富。
出现了上滑音。
回旋滑音。
揉弦的以基本的滚揉方式为主。
上下滚动快而连续的进行。
滑音柔和而连贯。
优美而富有歌唱性。
以手腕带动手指委婉进行。
左右手配合。
表现从容不迫的情绪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
描写月挂中天。
万物生辉。
天上地下美不胜收。
此段也是全曲最抒情最富有诗意的一段。
音乐变成极慢板歌吟格调。
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
看似平稳的节奏中蕴含着动荡。
这是乐曲的核心段落。
对运功的要求和左手的控制要求较高。
一弓多音的演奏。
使乐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
好像作者触景生情。
百感交集。
所以在我的理解里。
这段的演奏是在看似平稳的气氛和节拍中。
运用一种情绪上的冲动。
但又不能跳出原有节奏的演奏方式。
其中的尺度较难把握。
节奏平稳中随着情绪的变换激动又有些许自由散板的感觉。
第一拍开始。
左右手要自然放松。
食指换音要粘连柔润。
运弓缓慢舒展。
平稳深沉。
随着右手食指和无名指控制弓毛贴弦力度的加强。
将音乐渐强的缓缓传出。
在两拍结束后。
随着旋律走向速度稍稍加快。
情绪随之激动起来。
但还要稳在起弓速度的框架里。
左手上下换把的手指的贴弦力度要加强。
揉弦的频率要加大。
随后随着音调的升高。
演奏力度逐渐加强。
运功幅度宽广。
攻速相应加快。
保持饱满的力度。
特别是高音“5”开始的一弓一音的分弓演奏。
要发音饱满。
保持每个音的重音头。
但声音控制不能爆。
给人感觉力量中包含婉转。
舒畅中流露忧伤。
左手的发音点和右手的运弓力点要同时发出。
才能保证音质的效果。
当演奏到一弓多音的时候。
特别是一弓演奏十六个音符的时候。
弓速适当转缓。
但行弓速度流畅。
在从容里左手起落敏捷。
灵活地完成每一个音符的按弦。
力度均匀适中。
与平稳运弓相配合。
从而达到柔美的音色效果。
并从这十六个音中的最后两个音“6”和“1”开始渐慢。
紧接此段落的最后三小节的演奏。
将这个乐段逐渐缓慢结束。
月夜以一个呼吸气口的转换开始第三段慢起渐快的转换。
该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也是全曲最激动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
是作者感情集中抒发的激越乐段。
这与前两段的抒情板式形成明显的对比。
不但演奏速度由原来的极慢板转变成快板。
而且力度也由一开始的mf和p两种力度加强到了f。
从而表达作者热爱。
憧憬。
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一般采用慢起渐快的方式开始。
把第一个音“1”的装饰音“6”自然延长了时值。
和“1”实质感觉上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
但重音在落在“6”上。
而“1”落音时声音稍弱。
随着速度一点点上来。
力度也随之加强。
左手大滑音连续运用的时候。
手腕要放松。
上下转腕动作要协调连贯。
手指力度适中。
不能僵硬。
并配合右手平稳流畅的长弓运行。
在连续几小节的一弓多音的滑音演奏后。
紧接的“11”中的“31”可以处理为速度在此急缓下来。
并把装饰音“3”力度加强时值延长。
左手贴弦力度加大并慢慢滑到“1”。
并将揉弦力量落到此音上。
作一个大气口呼吸后。
音乐逐渐放缓。
在泛音“1”上结束。
乐曲在静。
深。
远的意境里完成。
社会价值。
刘天华具有很深的中外音乐基础研究。
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独具特色。
雅俗共赏。
尤其在《月夜》这首乐曲中。
体现了很高的音乐审美价值。
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二胡曲。
这首乐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
在乐曲的音调上他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
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
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
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
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
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
作者简介。
刘天华。
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
中国近代作曲家。
演奏家。
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
与诗人刘半农。
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
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
辛亥革命爆发后。
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
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
工作于开明剧社。
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
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
年仅37岁。
代表作有《光明行》。
《良宵》。
《空山鸟语》。
《歌舞引》。
《飞花点翠》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