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综述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综述

1.2.1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国外的旅游标准化研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欧洲开始的,主要是进行旅游标准化基础研究,1996年,欧盟官方认可的三大标准化机构之一的欧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CEN)成立下属机构——旅游服务标准化委员会(CEN /TC329),秘书处设在德国,下设 5 个工作小组,分别为酒店、旅行社、潜水、语言求学以及导游,负责研究制订归口的各类旅游服务类标准,旅游服务标准化委员会的成立也为欧盟主导世界旅游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i]。

到了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才成立了下属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ISO/TC228),秘书处设在西班牙,下设8个工作小组,分别为潜水、保健、旅游信息提供、高尔夫、海滩、自然保护区、探险、游艇和码头,截至2012年2月底,共制定国际标准11项,正在制定或等发布国际标准15项[ii]。

对国外国家层面来说,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韩国、泰国、新加坡也都设立了本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纷纷开展本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iii]。

1.2.2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进展国外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不是很多,国外的学者往往是从比较小的方面入手研究旅游标准化问题。

旅游数据的统计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难题,(Karl,2000)iv运用标准化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智能的数据库系统,城市旅游数据的标准化活动对于欧洲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游客对于环境条件标准的感知可以提供大量的有用的信息,(Susan etc. 2007[v];Mona etc.2012[vi])分别通过对澳大利亚开普山脉和伊朗卡拉奇河流域的调查,确定了旅游对保护区域影响的因素及标准。

国外的学者对于标准在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Jem Bendell etc.2003)[vii]认为可持续旅游标准是打破政府垄断壁垒的重要手段,并基于WTO的相关文件给出了可持续的标准,对政府在旅游方面的政策和活动进行了批判;为了使标准认证活动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的并实现旅游业的利益,(Xavier Font etc.2004)[viii]开展了对于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的研究。

(Kevin Fox Gotham,2005)[ix]分析了旅游标准化作为外部力量对于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旅游税收和服务质量标准是实现旅游政策目标的两种工具,(Javier etc.2009)[x]通过借助动力环境模型的分析工具,发现服务质量标准比税收更能达到旅游政策的目标,且更有效率;(Ray Pine,2010)[xi]则以亚太地区为例,指出限制这一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员工的服务技能不足,并指出建立教育和培训的区域性标准是可以帮助旅游目的地的员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1.2.3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发展历程从实践上来说,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起步早于欧洲国家。

1987 年,我国首次制定《旅游涉外饭店的星级划分和评定》,1993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这是我国旅游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在1997 年、2003年、2010 年三次修订后名称变为《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饭店星级划分标准的出台,对我国的旅游行业尤其是饭店服务业直到了非常大促进作用,并且对全国服务性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示范作用。

1995 年,经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复,国家旅游局成立了旅游标准化专业机构———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 210) ,负责旅游行业标准技术归口和标准解释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向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提出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政策建议,协助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审查和复审工作。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我国的第2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以旅游业作为标准化对象的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将迈向新时代,也将对国际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同期,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饭店管理司设立价格与标准化处,归口管理旅游标准化工作。

全国旅游标委会成立和国家旅游局标准化行政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从此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我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旅游标准化正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009年12月22日,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2日在京共同签署了《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明确了双方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双方的合作机制。

还确定了双方联合制定推动旅游标准化发展政策文件、推进旅游标准体系完善、建立旅游标准化人才培训制度、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和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资金保障等5个合作的重点领域。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技术支持下,国家旅游局于2010年启动了我国的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建设,确立了一个试点省、5个试点市、5个试点县和67家试点企业,在试点单位内全面推进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以及政府和企业全面建立标准体系,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进入快速全面发展的过程。

1.2.4我国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随着标准化工作在旅游行业中日趋重要,对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2.4.1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及述评我国的旅游标准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时,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彭德成,1997)[xii]认为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刘纯,1999)[xiii]探讨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可行性,随后,更多的学者开始总结中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并将中国的旅游标准化工作同西方的旅游标准化工作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中国和国外的旅游标准化在运行机制、标准数量、规范主体等方面存着的不同并分析了其原因(马震,2007[xiv];张明兰,2008[xv]),(李文苗,2010)[xvi]则总结我国的旅游标准化出现了发展战略化、建设体系化、实施区域化、推广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1.2.4.2不同类型产品旅游标准化研究对于旅游业不同产品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以饭店为对象研究的最多,这也与我国第一个旅游业国家标准来自于饭店行业有关,学者们对饭店行业中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论述(郑向敏,1998[xvii];王伯启,2006[xviii];李乐京,2006[xix]),除此之外,(郑向敏,林美珍,2002)[xx]还对饭店业中标准化时空差异性、服务标准导向性与限制性、标准化中量性与机械性以及标准化的科学性与操作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戴斌,2000)[xxi]通过对饭店服务标准化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国际饭店为例,说明了中国的饭店业的发展方向还是以标准化为主,个性化为辅;(周健伟,2008)[xxii]对饭店业的标准化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者的消费模式、信息技术以及饭店集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饭店服务业的标准化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景区旅游标准化的研究还不是太多,(陈亮,2005[xxiii];黄毅,2008[xxiv])均以我国的景区A级标准为对象,对其推进景区的标准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邱萍,2006)[xxv]对旅游服务质量与旅游景区及标准化的关系的进行了论证,认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只有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模式的途径来实现。

对于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

(杨彦锋、徐红罡,2007)[xxvi]在分析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化与特质并对国际上的生态旅游标准与认证项目的模型构建、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张敏、林立花,2008)[xxvii]以林芝地区为例,分析了建立生态旅游标准的迫切性,也尝试性地构建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规范体系;(刘俊,2009)[xxviii]对比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的生态旅游标准建设应加快专业队伍组建、标准多元化和国际化等工作。

而随着我国旅游业态的不断发展,旅游标准化的研究视角也向相关的研究领域推进,(李志刚、宾宁,2003)[xxix]以桂林为例、(施蓓琦、陈能,2008)[xxx]以上海为例,分别对现代国际都市旅游标准化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周永博、谢雨萍,2005)[xxxi]对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内容和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张凌云,2011)[xxxii]对旅游休闲标准化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休闲标准化的对比,提出了我国休闲旅游标准化的发展策略。

1.2.4.3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旅游标准体系都是旅游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而考虑到我国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因此,学者也对我国不同类型的旅游标准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

(窦群,2000[xxxiii];杨辉、李海燕,2006[xxxiv])对我国最早的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和基础、设施、服务、产品、方法五个方面交叉形成的旅游标准体系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改进的意见;(李晶博,2008)[xxxv]从构成要素、建设过程和利用层次三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森林旅游标准体系的框架;(张华云,2009)[xxxvi]构建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标准体系分为专业门类、旅游要素和相关方三个层次;(廖建华,2010)[xxxvii]在国家旅游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食、住、行、游、购、娱和综合类为纵轴,以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与安全、环境保护标准为横轴,构建了广州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吕宁,2011)[xxxviii]在国家旅游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标准体系框架。

此外,(赵艳昆,2009)[xxxix]介绍了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及其认证流程,为我国旅游企业开展此项认证提供了帮助。

1.2.4.4对旅游标准化影响及对策性研究获取经济效益是企业开展标准化的动机之一,(王暄,1997)[xl]分析了标准、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服务标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薄湘平、张慧,2005)[xli]基于旅游企业标准化活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提出了我国旅游服务企业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建议;如何测定旅游标准化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旅游标准化价值研究的难点,(林章林,2009)[xlii]采取旅游产业发展贡献因子评价的方法尝试着初步测算标准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