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调研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世界旅游业从形成到发展,现在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旅游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者将达到空前的规模,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旅游者将把他们的足迹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但就整个国际旅游业来看,将出现下列发展趋势。
(一)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每年国际旅游业的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00年底,国际旅游人次可望达到6.6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旅游收入将增至5000 亿美元,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1992年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根据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及纳税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证明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产业的态势正在形成。因此,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指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共产生1.27亿个工作岗位,约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6.7%;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 其增值额已达到14490亿美元;旅游是各国财政中主要的纳税产业之一, 全世界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纳税总额高达3030亿美元。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仅是产生的产值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贡献,它同时还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二)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将向东转移 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两大传统市场。在80年代以前,它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90%左右。80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分配组合。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5%。预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9亿。 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将呈进一步缩小之势,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去邻国度假者必定会增加,区域性国际旅游将大大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也相应东移,使亚太地区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从中国的情况看,1996年至1998年三年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平均每年以11%的幅度增长。1998年旅游入境人数达6347.84万人, 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分散化 长期以来,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地区结构上一直以西欧、北欧和北美为主。这两个地区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其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亚 外,其余大都集中在上述两个地区,其中仅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就占国际旅游消费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在地区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正在迅速分化和重新改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欧、日本、独联体、东欧和第三世界等6 大经济力量相抗衡的态势,直接影响各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发生、发展、消长和转移,从而导致客源市场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渐渐走向分散。到21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脱颖而出的新兴工业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客源国,而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中国目前私人出境旅游人数较少,但增长速度较快。 1994 年至1998年五年间,私人出境旅游人数平均年增长18.6%。出境旅游正在逐渐形成规模。
(四)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 从近年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多年一贯制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能够在旅游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参与和休息,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那些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取代。国际上传统的旅游方式分为四种,即娱乐型、观光型、疗养型和商务型,大多数旅游活动更多的是各种方式特征兼而有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方式是由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市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同的旅游方式也有不同的产品、价格、市场对策等,同时旅游者也有不同的消费要求和消费特点。当今,国际旅游消费动向的重大变化是消费由“目的”变为“手段”,人们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爱好,为了自由娱乐,表现丰富的感情等。传统的观光、娱乐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将应运而生。
(五)中远程旅游渐趋兴旺 旅游距离的远近受限于时间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大都只能借助于火车和汽车进行旅游活动。当时飞机速度既慢且票价昂贵,还很不安全。因此,那个时代的人一般只能作短程旅游。中、远程旅游,特别是横渡大洋的国际旅游的兴起,是二战后航空运输大发展的直接结果。目前,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续航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在旅游限制因素中的作用日趋减弱,人们外出旅游将乘坐更快捷的飞机和高速火车。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新一代的超音速飞机,从伦敦飞到东京,航程9585千米,只需3小时; 短途旅行可坐时速550千米的超导火车, 速度比现在的高速火车快近一倍。加之闲暇时间增多,今后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远程旅游的行列中来。1983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国旅游者中,79.7%的人是到毗邻国作短程旅游,中、远程旅游者仅占20.3%;到1995年,出国作短程旅游的那部分人数下降到72.7%,中、远程旅游人数升至27.3%。另据国际航空协会估计,世界航空运输中,长途航运将成为主要手段,距离在2400千米以上的长途客运量可能从目前占航空客运量6%剧增至40%。因此,随着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经济的新型航空客机投入运营,全球性大规模的中、远程旅游将成为可能。
(六)国际旅游对旅游安全更为重视 世界局势的缓和,使世界避免爆发全球性毁灭战争成为可能,但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冲突时有发生。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际恐怖主义将随时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局部威胁。在具备闲暇时间和支付能力的条件下,惟一能使旅游者放弃旅游计划的 抛下一周的紧张和都市的浮华,来到郊区吃农家饭,参加田园劳动,欣赏山水风光,追求自然、清醇和淳朴。 总之,任何一种产业只有适应市场需要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旅游业也是如此,残酷的竞争给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同时市场的发展也给我们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三、2001年给出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借鉴
WTO使中国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使世界逐步走近中国,如2001年度世界最大的旅游商务公司美国的现代运通公司通过与中旅公司合作从而进入中国。国际性的网络预订公司也纷纷与中国的网络预订公司合作进行国际国内酒店的预订,英国的通捷预订与金色世纪频繁接触进行优势互补性合作。 一、旅游中介分工越来越细分,旅行社从过去的传统的做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之分外,现在更加分工细致,不同的旅行社开发不同的旅游专线,同一品牌的旅行社也分别开发出不同的主体旅游和专题旅游。而且专业化的中介公司越来越多,酒店预订专业化公司、票务预订专业化、餐饮预订专业化公司、旅游景点预订专业化服务公司、旅游咨询专业化服务公司等。 二、旅游中介的附加服务越来越突出。随着顾客越来越挑剔,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旅游中介机构为争夺顾客,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在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服务的附加作用。如北京金色世纪公司虽然是为顾客提供酒店预订服务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公司,但却为顾客提供票务预订服务、租车接送服务等,并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联合为顾客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在五·七空难中就有两位顾客因购买金色世纪酒店打折卡,从而获得了50万元高额交通意外保险赔付),还与许多其他餐饮娱乐等消费单位合作,为会员(顾客)提供餐饮打折、娱乐打折优惠服务等。 三、预订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过去的旅行社和酒店预订公司为顾客服务时,顾客在预订服务时提前意识不强,这是由于过去消费习惯决定的,但随着旅游中介公司的的引导消费和假日经济的火爆以及国家宏观信息的及时预报,人们越来越重视提前预订工作。不然预订晚了,顾客就有可能得不到服务了。 四、旅游服务项目不断拓新,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旅游中介及各旅游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开发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扶贫旅游。工业旅游以工业生产过程、厂风厂貌、工业产品展示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首钢、鞍钢、宝钢等著名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开展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日工业游项目一时间成为旅游的热点话题。苏南地区开展的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如南京的江心洲,发展农业旅游,使年产800万斤葡萄,大部分就地销售,不但减少了运输成本和损耗,而且价格也卖得更好,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增加千万元的收入。另外常州的横山镇、苏州的高科技农业园、昆山丹桂园等苏南地区的农业旅游项目也都开展得红红火火。目前全国已建成比较著名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0个。这也是2001年度国内旅游相关指标增长较高的原因。 五、旅游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一日游、两日游越来越多。人们对双休日逐渐习惯和开发,旅游逐步从长线向郊区短线延伸,因此一日游、两日游这种短期的旅游活动越来越突出,因此各种各样的度假村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抛下一周的紧张和都市的浮华,来到郊区吃农家饭,参加田园劳动,欣赏山水风光,追求自然、清醇和土朴。这从国内旅游相关增长指标远远高于出境旅游增长指标可以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