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图文稿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图文稿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
二、命题点解读
【命题点1】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上图中,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_。
【命题点2】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上图中,点M表示_,点Q表示_。
【命题点3】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t℃时,m克甲溶于n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
t2℃时,将50克A加到50克水中形成溶液是否饱和?
【命题点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t2℃时,将50克A加到50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命题点5】曲线交点表示相交物质的溶解度在对应温度下相等
图中P点表示什么意义?
【命题点6】:比较不同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总结命题点和出题方式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习题讲解过程只需对学生适当引导,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
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总结命题点和出题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点7】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提纯物质的方法
要从A的饱和溶液中得到A物质,采用什么方法?A中混有少量B,采用什么方法提纯A
【命题点8】:将饱和溶液降温,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比较
将t2℃时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三方面来分析。
(1)在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_____;
(3)现有等质量在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降温至t1℃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___________;
(4)t2℃时,将55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g。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借助习题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复习课一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同时通过总结命题点和出题方式,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通过学生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
C.把t1℃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两溶液仍都为饱和溶液。
D.把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都析出溶质。
第1题 第2题
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且所示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
(2)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2.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面
曲线以上的点: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曲线以下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练习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 题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本课题包括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溶解度曲线一直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知识,溶解度曲线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可见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试题增加了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提高了能力考察的要求,是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新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含义。
2.通过练习,是学生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
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一种什么图像,可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