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2。
知道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得观察、分析,结论得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条件得改变,让学生感受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存在与转化就是有条件得,逐步建立辩证得、发展得思想观。
教学重点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教学难点确定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就是有前提条件得、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过渡:一定量得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就是让事实说话、二、新课教学1.实验9—5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得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NaCl在20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g NaCl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得NaCl再溶解掉?学生:“再加水、”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得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水多溶解得食盐就多,水少溶解得食盐就少、水得量一定时溶解得食盐就是有限度得。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得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2、实验9—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得问题:(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得变化?(3)“在一定量得水中,食盐得溶解量就是一定得。
”我们从实验9—5得到得这个结论就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得量就是否也会变?(4)溶剂(水)得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得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就是否有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教材中得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得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得能力强。
水得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得硝酸钾就是有限度得。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与溶液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概念。
饱与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饱与溶液,反之不饱与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得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得改变上来分析)小结:①实验证明在一定量得溶剂里就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得。
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得量等)得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②只有指明“一定量溶剂里”与“在一定温度下”“饱与”与“不饱与”才有确定得意义。
③饱与与不饱与就是相对而言得,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变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相互转化设计问题、深化概念:向您们在实验中得到得一定温度下得氯化钠得饱与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得其她固体,就是否能再溶解?投影演示实验:向饱与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
观察现象、加深理解饱与溶液得概念结论:饱与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就是该物质得饱与溶液,再加入其她溶质能溶解,所以要强调就是哪种物质得饱与溶液。
师举例讲述:生活中遇到得溶液,多数就是由多种溶质组成得,如我们感冒输液时,输得液体中就有多种药物在里面。
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得溶液,如汽水、各种饮料等,体会饱与溶液就是相对于某种溶质而言得。
4、结晶深化探究:再让学生观察杯中KNO3晶体,参照教材第34页图9-10,阅读感悟,从而引出结晶得概念。
提出问题:除了降温结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饱与溶液结晶?蒸发溶剂也就是一种获得晶体得常用方法、例如,用海水晒盐,就就是利用涨潮将海水引入贮水池,待海水澄清后,先引入蒸发池,经过风吹与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到结晶池中,继续风吹与日晒,海水就会慢慢成为食盐得饱与溶液;再晒,食盐晶体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得母液(叫做苦卤)播放视频:《闪闪得红星》片段。
抛给学生问题:“如何得到棉袄中得盐?”“儿童团员潘冬子,机智地穿着浸透盐水得棉袄,混过敌人检查,把盐水带到山上,然后获得盐水中得盐。
”学生联想生活、学以致用: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5、巩固练习(1)下面关于饱与溶液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 )A、含有溶质很多得溶液B。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C。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2)从1L氯化钠饱与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得变化就是( )A、溶液由饱与变成了不饱与ﻩB. 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
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 溶液中溶剂与溶质都减少了(3)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A。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就是饱与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就是不饱与溶液C、加热后一定就是饱与溶液D。
加热后一定就是不饱与溶液参考答案:(1)D (2)D (3)A三、本课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得收获,教师补充。
四、板书设计一、饱与溶液1、定义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2。
转化3. 结晶降温结晶、蒸发结晶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溶解度得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2。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得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得有关现象。
二、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得方法、三、情感目标通过亲自绘图,体验成功得喜悦。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得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得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课题1得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得溶解性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得角度研究物质得溶解性强弱。
设问:一位同学用一杯水与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与食盐,发现一盆水溶解得食盐多,她说食盐得溶解性比糖强。
您同意她得观点不?二、新课教学1。
溶解度展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分组讨论。
(1) 50℃时,向20克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与时溶解氯化钠7.4克,向20克水中加入硝酸钾至饱与时溶解硝酸钾17、1克、比较二者得溶解性?(2)20℃时,向20克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与时溶解氯化钠7、2克,向100克水中加入硝酸钾至饱与时溶解硝酸钾31。
6克。
比较二者得溶解性?(3)5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与时溶解氯化钠37克;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硝酸钾至饱与时溶解硝酸钾31。
6克、则说明氯化钠在水中得溶解性比硝酸钾强。
这种说法对不?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50℃时,氯化钠得溶解性比硝酸钾弱。
可以比较20克水中:最多溶解量,氯化钠7。
2克、硝酸钾6、3克。
也可以比较100克水中:最多溶解量,氯化钠36克、硝酸钾31.6克。
故说20℃氯化钠得溶解性比硝酸钾强。
无法比较。
因为温度不同(条件不同,不具有可比性)通过问题探究、互相交流,学生体会到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得溶解能力必需有以下条件:①在同一温度下;②相同量得溶剂里;③比较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溶质得质量、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得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与状态,④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得质量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发言: 通过大家得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得大小,也就就是溶解度。
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得概念(鼓励学生用自己得语言描述)。
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得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与状态、溶质得质量。
巩固练习:(1)20℃时硝酸钾得溶解度就是31、6克得含义、(2)判断下列说法就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与溶液,这种物质得溶解度就是20克。
( )②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与溶液,故20℃时氯化钠得溶解度就是10克、( )③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得溶解度就是10克、(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与,故20℃时食盐得溶解度就是36、()(3)已知氯化铵在30℃时得溶解度为45.8克。
30℃时将68。
7克氯化铵配制成400克得溶液,通过计算,判断溶液就是否饱与?参考答案:(1)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31、6克。
(2)①×,未指明温度、②×,未指明溶剂得量、③×,未指明溶液得状态就是饱与状态。
④×.溶解度得单位应该就是“克”。
(3)不饱与过渡:理解了溶解度得概念,那您了解平时所说得“易溶”“难溶”与溶解度得关系不?请瞧第36页得资料卡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得关系。
引导学生查瞧附录中得溶解性表。
巩固练习:1.不溶物就就是绝对不溶得物质。
这句话就是否正确?2。
20℃时碳酸钙得溶解度就是0。
0013克,所以碳酸钙就是___________溶物质、3、20℃时食盐得溶解度就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________溶物质、答案:1。
不正确。
通常所说得不溶物即难溶物,溶解度<0。
01 g 2、难3.易过渡:我们知道,温度就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得主要因素,同一物质在水中得溶解度随温度得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就是什么样得?2、溶解曲线组织学生活动与探究。
结合表9-1,在图9-11中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学生分组绘制:1、3组绘氯化钠得;5、7组绘氯化钾得;2、4组绘氯化铵得;6、8组绘硝酸钾得溶解度曲线。
教师巡回指导,然后结合学生绘制得溶解度曲线及教材第37页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自己绘制得曲线上查阅四种物质在25℃、85℃时得溶解度。
再把绘制得曲线与教材中图9-12与9—13进行比较。
学生思考交流,完成教材第37页探究3(1)(2)(3)。